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农业科技创新要“两头兼顾”

2007/3/10 9:55:22 来源:经济日报

    “一提到科技创新,很多人马上想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其实农业也迫切需要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农业,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政协农业界委员杨志福和黄大  都是搞农业科技的,说起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两人都很兴奋。

    加快发展

    农业科技力量不可小觑

    “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可小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大  开门见山,“我是搞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十五’期间,我国研究出了数十个新品种,经过推广抗虫棉花,减少农药使用量5万吨,经济效益达168亿元。你想想,这给我们的生态、给农民带来了多少好处?”

    黄大  委员笑道,“抗虫棉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扬眉吐气。世界上真正拥有这项技术知识产权的国家不多。国产抗虫棉优质又便宜,越来越受农民欢迎。2005年,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315万公顷,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公顷。更可喜的是,去年全国66%的棉田已经种上我们自己的抗虫棉了。”

    “农业要发展,科技创新绕不过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说,“拿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李振声来说吧,他培育的优质小麦种子‘小偃6号’,在全国推广了25年经久不衰。农业还需要一系列类似的创新:我们研究出新的节水灌溉措施,从种到收可以少用宝贵的水资源了;我们研究出更好的测土配方施肥办法,肥料的利用率就高了,土壤的污染就能减少了;我们研究出新的生物抗虫技术,就能不使用化学肥料,收获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了……”

    加速提升

    重在建立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非常大。”黄大  委员告诉记者,“有一次我们下去推广抗虫棉,农民纷纷围过来问抗虫棉有了,能不能研究出抗虫水稻啊?水果甜度不够,能不能研究出更好的品种啊?” 

    对此,杨志福委员同样深有体会,“中央现在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但是我们的良种覆盖率、农业机械化率、水肥利用率水平都还比较低,农业标准化水平、农技人员比例都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提升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努力突破。”

    两位委员都认为,要尽快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最紧要的是把创新体系建立起来。“近两年,中央重视国家基地、地方科研中心等农业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尤其是在科技投入上不断增加。”黄大  委员说,“但是如何用好这些投入,建立更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还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很长的周期,袁隆平花了很多年才研究出超级稻,将亩产提高到了800公斤。如何发挥这批高水平科研单位的积极性,留住用好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是一个大问题。”

    加强推广

    提供“零距离服务”

    “我到农村调研,不少农民反映土地‘越喂越馋’了。肥没少施,就是不见庄稼长。其实是因为一些农民不会施肥、不懂种植技术。”杨志福委员告诉记者,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两头兼顾”,一头要抓好高层次科技创新,另一头则要完善推广网络,手把手地把这些高技术教给农民。

    “现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存在着‘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全国约有25万农技推广人员流失,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杨志福委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稳定1名农技推广人员,一年需要费用2万元,维持一支50万‘地头儿’服务队,一年投入100亿元。可是只要他们把现有的科技成果推广给农民,就可以提高粮食产量5%至10%!”

    怎样才能建起完善的推广网络呢?杨志福委员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农技推广人员必要的工作经费;招聘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并提高他们的待遇;加强对现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推广技能。

    杨志福委员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相关机制,相信更加有效的措施很快就能出台,使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快惠及亿万农民。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