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2)

2007/3/26 14:45:21 来源:南方报网

    “杨焕明是外行”

    短短几天内,像业界人所预言的那样,学界有人出马迎战杨焕明。2月11日,“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与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主办者是设在华东理工大学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据查,它是卫生部下属学术机构。该委员会副主任乔宾福作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发言。他语出惊人,指责杨焕明是“外行,不懂核酸”。又称杨的观点所依据的是传统生化理论,但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科学实验,都证明“核酸无需体外补充”的观点是不完整的,错误的。与会专家还介绍了国外产品开发的情况。诸如美国的研究开发重点是核酸类药物方面,日本注重功能产品,欧洲主要应用于婴儿食品、女性化妆品上。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也参加了这次会议。2月15日,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意见。2月14日,卫生部专门开了内部会议,最终结果是决定保持卫生部对核酸保健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黄说卫生部委托他们在近期召开听证会,其背景是针对“某些产品夸大宣传及某些专家混淆视听”。听证会被定名为“全国核酸类物质健康产业发展听证会”。顾名思义,这次会议不是就“核酸外源补充是否有利健康”进行听证,而是针对已认定“有利健康”的核酸产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诺贝尔奖科学家的答复

    国内著名学者中,被“糊里糊涂”卷入营销宣传的除中科院研究员杨焕明外,还有一位重要的核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李载平先生,他是国内最早开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00年1月5日,北京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的文章,其中一句话将李载平院士扯了进去:“(生命核酸)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李载平教授评价说:“这是一项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发现。”方舟子立即在网上批评李载平为“伪科学”抬轿子。李是位终日耽于基础研究、懒问世事的老先生,此时好不狼狈。

    李载平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搞核酸研究数十年的学者,他根本不相信所谓“核酸营养学说”,现有科学文献中,也没有充分有说服力的依据说明核算有“营养价值”。他为此专门发函到那家报社质问,至今仍在等待答复。从事核酸及基因结构功能与表达研究历40余年的中科院刘新垣院士对记者说:“核酸保健品宣传全是骗人的,将它与基因治疗扯在一起,瞎胡闹。”“就是年纪大,需要一点,也完全可以从正常饮食中得到。”刘院士说:在国外,“核酸补剂”的确有人搞,但市场很小,“现在中国搞了那么多项目,纯粹浪费金钱。”用核酸原料搞抗癌药,已有数十年,与核酸营养没有关系。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主席赵寿元亦称:“核酸营养”纯粹是误导消费者。“中医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人们也就容易相信“吃基因补基因”。”“这是个天大笑话!”记者通过同行辗转采访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意见。加州立功大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不可能有任何益处。”斯坦福医学院的保罗.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对核酸产品的营养价值的评价是“绝对没有”和“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197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维尔纳.阿尔伯说:他的研究与“核酸营养”无关。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

    这三位诺被而奖获得者都表示中国厂商将他们的肖像用于“核酸营养”的宣传未征得他们的同意。但崔秀云对自己的“生命核酸”仍深信不疑,“科学史上起初不被承认,后来成为主流、被奉为经典的先例很多。”“核酸专家”们不乏核酸营养品在国外风行的“证据”,但记者通过迈阿密大学的生物学助理教授孙玉波查寻,孙对此从未听闻。在迈阿密主流商店难觅踪影,孙只在华人社区发现了它,产品是从中国进口的“核酸营养品”。

    戴维-巴尔的摩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当代最有影响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37岁时就与另两位科学家一起分享了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在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这一成果大大增进了人类对逆转录酶病毒(例如艾滋病毒)的了解。除在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外,他对美国的一些科技政策也很有影响力,例如重组DNA及艾滋病的研究政策。

    保罗-伯格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之一,获奖原因是他在核酸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重组DNA方面的研究。他被誉为“重组DNA技术之父”、遗传工的奠基人。

    维尔纳-阿尔伯 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1978年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获奖原因是对DNA限制酶的发现和应用。限制酶被称为“分子剪刀”,能够在特定部位切断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把DNA分成便于鉴别的片断,从而使基因研究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