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食品产业“思路决定出路”

2007/3/27 9:22:07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食品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主流媒体上充斥着各类食品广告,刘永行、宗庆后、牛根生等一批食品企业家登堂入室,2006年食品工业GDP更是突破了2.4万亿元大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然而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把握未来10年左右的食品产业发展机遇?食品产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提高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遗憾的是思考这些战略问题的主角似乎更多的是经济学人和政府官员,身处局中的食品企业家们反倒显得“事不关己”。在众多的食品行业论坛峰会上,主题依旧局限于相对对狭隘的技术领域,经营管理类话题明显偏少,农产品期货、能源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对食品行业的影响更是鲜有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酒类、乳品、肉类为代表的众多食品行业进入产业整合阶段,产业版图浮出水面。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经营不再是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而是在全新市场格局下的理性选择。一些大型食品集团尝试通过扩大规模、打造产业链(群)、深加工、跨行业经营等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食品属于涉农行业,位置相对偏远,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匮乏成为困扰很多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狭隘的思路格局使很多食品企业家事实上是战术巨人、战略矮子。在中小企业中,有人依然陶醉在“权利寻租”中攫取第一捅金的自我满足中,有人抱着“农民式的狡猾”固步自封,破坏游戏规则的“恶意竞争者”也随处可见……。大企业集团的状况也是差强人意,很多企业家身陷繁冗的管理实务中,无暇顾及企业发展的战略议题。一些大企业挂上了集团的牌匾,但管控上仍是松散的联合舰队而不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航空母舰。企业经营局限于内部运营管控的精耕细作,战略规划、投资决策等职能严重缺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际上局限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对行业、市场以及自身经营能力的分析极为薄弱,靠“拍脑袋”决策,为项目失败埋下了隐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老板的思路格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空间。当今的食品产业竞争不再是一枝独秀的“企业盆景”式的竞争,是建立在产业群基础上的一体化竞争,最终能够“掌握真理”的只有少数人。以肉类、乳品为代表的等众多食品行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流通业,大豆、玉米等食品加工业还牵扯到国际贸易、农产品期货乃至国际政治,因为农产品贸易争端一直是中国与欧美关系的一个敏感话题。在这种背景下,食品企业家需要了解人民币升值、银行加息、油价波动、贸易壁垒、农产品期货、产业整合等问题背后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分析发达国家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需要借鉴雀巢、嘉吉、泰森等国际食品巨头的扩张模式,需要用全新的战略眼光来审视食品产业。

    纵观中国的食品产业,制造业已经进入“国内市场、国际竞争”的阶段,加工业的状况业也不容乐观,大豆产业已经被外资“攻陷”,玉米产业是否会重蹈覆辙令人堪忧。2005年以来,生物能源等工业的快速扩张使农产品原料供求关系趋紧,公共用品价格一路飙升,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在下游市场,国家高度关注日用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因此食品价格上涨乏力。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食品行业“腹背受敌”,利润水平急剧下滑。预计这种形势还会持续3-5年时间,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必将引发新一轮“大浪淘沙”,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