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承受双重风险 农业生产能否“人定胜天”

2007/3/29 14:44:44 来源:福建日报

    “蔬菜王”的坎坷增收路

    “就是砍掉喂猪,别人也不要。”3月14日,望着整畦被冻坏的大白菜,闽东福安松罗乡王家村梨头自然村菜农阮成付满腹苦水,增收又一次成为泡影。老阮今年50岁,菜园面积20亩,是村里的“蔬菜王”。但去年以来,老阮的菜地却屡遭不测风云。

    先是去年3月,老阮发现施用了某牌子配方肥料后,17亩白菜叶子发红、发烂。在当地12315调解下,老阮得到了1万元的补偿款。用这些钱,老阮再次种上了白菜。7月底,20亩白菜成熟,老阮联系了客商、谈妥了价钱。可就在收获的关口上,台风不期而至,所有白菜“体无完肤”。老阮又补种上白菜,没想8月底,一场大水,将20亩白菜冲的冲、泡的泡,又白忙活了,损失了4万元左右,钱没赚着,还欠了不少。10月份,不甘心的老阮又种下了10亩左右的白菜,正常2007年正月后该收成上市,可没想到,正月后接连的雨天、大冷天,大白菜全被冻出了毛病。

    “白菜在包叶后,遇到冷天,是越冻越结实,卖相越好。可是没包叶的白菜一遇冷天,便会开花,开了花的白菜是没人要的,又得损失4000多元。”老阮一声叹息。气候无常,接连幻灭的增收梦,让老阮被风吹日晒得通红的脸上写满了疲倦和无奈。“就盼着风调雨顺,新一年有个好收成吧。”老阮告诉笔者,现在他已经育好了6万株菜苗,等砍掉白菜后再下种。

  农民尝试谱写“抗天曲”

    如何提高农业的防抗自然气候能力,让“人定胜天”?生产中,不少的农技员、农民都在不断“试水”实践着。

    巨峰葡萄就是“试水”的作物之一。据了解,巨峰葡萄本是长在北方的水果,较难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巨峰葡萄最先在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引种成功,并发展到了1600多亩,成为了当地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但是福安多变的气候,尤其在春雨、梅雨季节,持续暴雨,常使葡萄出现裂果,病虫害繁生,影响质量、产量。

    如何克服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象环村葡萄协会到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去年在12亩葡萄田里架起大棚尝试避雨栽培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避免了雨水过多,以及倒春寒、冰雹等自然灾害对葡萄的损害,还提高了坐果率,减少了病虫害,降低了农药喷洒次数,每亩可节省农药成本120元,而且还可以调节上市时间,产出的葡萄果质优良,市场价位高。12亩避雨栽培的葡萄每公斤卖出了10元钱的高价,超出露天葡萄近两倍。

    今年年初,象环村一下子增加了300多亩葡萄采用避雨栽培技术。今年果农们还准备在果熟期间全面推广防台风专业套袋,确保减灾增收。

    福安市坂中乡坑下蔬菜生产专业村的菜农们“试水”的则是防冻大棚。2000年的一场大霜冻,坑下村的蔬菜几乎全军覆没。2001年村里开始尝试新型防冻种植技术:地表上地膜,外面大棚套小棚。三层防寒,棚内温度可提高5至6摄氏度。2002年下了一场大雪,坑下蔬菜挺住了高寒考验,获得大丰收。现在,全村已发展大棚反季节蔬菜800余亩,年产值500多万元。村党支书林顺民说:“大棚栽培,不仅防寒防冻,而且无公害。村里的蔬菜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每到收获季节,尽管每一百公斤比普通蔬菜高出大几十元,仍是供不应求。”

    靠科技提高防抗能力

    在风云多变的自然气候面前,如何提高农业的防抗能力?福安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以训认为,依靠科学技术,这是一条提高农业防抗自然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之举。目前福安市4万亩葡萄已有70%%推广套袋技术,1万亩枇杷则全部实现了套袋,这些都是依靠科技应对多变气候的手段。

    当然,政府在投入、引导、帮扶等方面应唱好主角。具体说来,要加大资金投入,配套、完善排灌、排涝、防洪堤等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建起牢固的保障线。要加大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力度,现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很普遍,要通过引导示范,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避灾减灾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农产品基地支撑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以科学先进的农业生产在防抗自然灾害中占得先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在资金、技术、品种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帮扶力度,增强农民科技防灾减灾意识,降低自然气候影响风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农业防灾救灾机制,提高农业抗灾自救能力,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有效保护,也不失为一条善举。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