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东阿阿胶:从谋皮到谋全身

2007/5/20 9:42:34 来源:经济观察报

  5月,东阿阿胶在辽宁阜新养驴基地建立的驴肉屠宰加工厂正式投产,这是该公司全国10个养驴基地中建立起的第一家屠宰厂。这意味着“中国驴王”开始把驴视为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微妙的动物。的确如此,这家“补血巨头”不再仅仅关注驴皮,它想从这种动物身上获取更多。   

  除了养驴杀驴,东阿阿胶要做的事情还有更多,比如,如何让日本人更加接受中国这种古老的宝贝,如何让中国的有钱人不再仅仅盯着冬虫夏草,如何让追逐时尚的年轻人认识它,并舍得为它掏腰包。   

  阿胶“少帅”秦玉峰执掌东阿阿胶(000423)(行情,资讯)已经整整一年。这位从阿胶的最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少壮派领导人,正行走在公司的另一个交叉口上。   

  从“与驴谋皮”到“与驴谋链”   

  阜新是东阿阿胶的第三个基地。前几天刚刚有电话打过来,说那边的驴肉价格又涨了,这令秦非常开心。实际上,自去年7月在河南沁阳———这个全国惟一的毛驴交易市场———建立基地,东阿阿胶就开始将驴引入深加工产业环节。根据双方协议,交易市场将统一向当地养殖户供应幼驴、饲料、兽药等,统一回收成年驴,并筹建屠宰加工厂。由此,一个单一的交易市场便发展为综合服务市场。   

  现在,东阿阿胶对毛驴产业链的打造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与国内多家高校合作,建立了全国惟一一个“驴研究院”,并向农业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争取对商品驴产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与山东农业大学初步制订了《驴肉分级分割标准》。   

  这种迷恋源自东阿阿胶在某种程度上对原料状况的警觉,虽然目前他们并不缺乏原料。   

  “在国内的同类企业中,我们控制了95%的资源,根本不会影响阿胶的生产,”秦玉峰坦言,“但作为一家‘资源稀缺型’上市公司,我们不但要‘急功近利’,更应当未雨绸缪,为打造百年企业进行战略准备。”   

  驴的存栏情况并不太妙。目前中国存栏驴1000多万头,多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华北,驴存栏减少现象非常明显,农业机械替代养驴役力作用以后,农民失去了养驴积极性,农户散养大幅减少;其次是养驴生产边缘化,基本没有进入政府视野,呈自然发展状态;三是养驴缺乏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刺激,没有形成规模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为此,东阿阿胶已把资源涵养计划做到了10年甚至20年之后。这个计划的核心思路就是,用产业化的链条将地方政府、农户、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因为单纯驴皮销售无法达到合理的经济效益,如果不对驴肉等项目进行商业化,整个产业将非常脆弱。   

  秦玉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引进一系列新的饲养技术,养一头商品驴,扣除饲草成本可有2500元以上的收益。“而且,驴肉仅仅通过分级分割,就能提高商业价值40%以上。”秦表示,商品驴产业化的推进,将给农民、饲养服务业、肉类加工业和阿胶生产企业,带来丰富的回报。   

  从低端到高端   

  相比于产业链培育,目前更为紧要的事情则是如何把阿胶卖得更多,卖得更贵。   

  “阿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价值回归’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让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重现它原来的价值。”秦玉峰解释,以前,阿胶是皇室成员与达官贵人才有权享有的滋补上品,现在它正越来越边缘化。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正在花大钱购买冬虫夏草,却忘了阿胶才是更好的东西。   

  秦玉峰透露,虽然东阿阿胶在中国的阿胶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5%以上,但在省会城市市场、在高端滋补保健市场才刚刚起步,大量的市场空间有待去占领。   

  日本市场正成为阿胶销售的一个跳板。今年3月,东阿阿胶的桃花姬等三个产品进入了日本市场。“日本市场是对食品安全要求最苛刻的一个市场,攻克了这个市场,欧美市场和国内的高端市场也将不成问题。”秦玉峰表示。   

  不过,尽管日本人信赖“汉方药”,但对产品的“均一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有着多达2400多条质量保证体系的条文。东阿阿胶做了一年多的准备,解决了不同地区农残、重金属含量等问题后,终于成功进入日本市场。秦表示,在日本市场,东阿阿胶将通过文化、学术、品牌三个推广方式,逐渐成为日本的主流滋补品。目前,文化的推广已经完成,已经进入学术推广阶段。   

  如何让时尚的年轻人成为阿胶的消费者,也开始提上了日程,像“古越龙山”,让黄酒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东阿阿胶也正试图学习“云南白药”的模式,通过粉化、雾化等物理、生化方式,让古板的阿胶块展现更多姿的身影。   

  2006年,东阿阿胶的业绩远超市场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0.69亿元,主营利润58675万元,净利润1538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98%、21.3%和40.3%。秦玉峰展望,他的目标是“五年再造一个新阿胶”,将东阿阿胶打造成“中国第一滋补品牌”。 记者 尹永铸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