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减量不减价其实在加价 今夏饮料为何纷纷“瘦身”

2007/6/7 8:51:46 来源:中国网

    就像杭州的女人一样,这几天几乎所有一线品牌饮料都换上了靓丽的新装。与传统的“直桶型”不同,瘦身后的新包装大多有些“异形”,瓶体要么呈螺旋形向内凹,要么将水桶腰改装成了小蛮腰。跟包装一起“缩水”的是饮料本身的净含量,从之前的500ML纷纷减至450ML—490ML。

    饮料集体悄悄“瘦身”

    在外贸公司工作的小裘是个饮料狂人,每年夏天都要喝掉好几箱统一鲜橙多。最近,细心的小裘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今年2月份生产的500ML的统一鲜橙多还齐刷刷摆在文一路一家超市销售,仅相距几十米的可的便利店中统一鲜橙多却“摇身一变”成了450ML的螺旋型新包装。超市相关工作人员说,新包装价格依然维持原来的2.4元。在超市一圈逛下来,小裘发现这样悄悄“瘦身”的品牌饮料还有很多:茶研工坊的净含量从500ML降到470ML,零售价维持原来的2.5元;雀巢冰爽茶的净含量从500ML降到480ML,零售价还是原来的2.4元;小瓶装的康师傅冰红茶由原来的500ML降到490ML,零售价维持原来的2.5元……和小裘一样,在灯芯巷社区开餐饮店的陈老板也发现从杭州中萃食品公司新进的玻璃瓶装可口可乐由原来的250ML规格改成了200ML规格,但进价仍在0.8元/瓶,零售价维持在1元/瓶。

    变相提价的障眼法

    世纪联华超市庆春店负责饮料销售的杨小姐对饮料竞相更换新包装的做法特别有感触:“以前一到五六月份销售旺季,很多饮料都会打出‘加量不加价’的旗号吸引人气,今年大多品牌饮料却变成了‘减量不减价’。”杭州本地一家知名饮料公司市场部的相关人士直言:“这种借更换新包装变相提价的方法最近两年在饮料行业特别风行,可以最大限度规避明码涨价带来的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新希望双峰的夏先生证实了这种说法:和牛奶一样,现在的饮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厂家大多不敢轻易涨价,谁先涨价就意味着谁可能失去市场。

    成本压力下的提价策略

    一方面不敢明码涨价,另一方面饮料的生产成本却一再创出新高。比如国际上橙浓缩汁的价格就从最初的1500美元/吨涨到了目前的2700美元/吨,铝材价格也从去年年初的1800元/吨涨到现在的2800元/吨。成本一再提高,不涨价厂家的利润难以维持,权衡之下大多数饮料厂家采取了减量不减价这种“隐性涨价”的方式。

    对于这种迂回提价方式,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叶航教授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成本攀升的压力下,厂家涨价本来无可厚非,但采用“减量不减价”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实在值得商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协和相关部门有责任提醒消费者注意。

    据了解,有家饮料公司就曾经委托本地一家高校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在超市便利店购物通常只用4秒浏览包装,根本没有时间去留意外包装上的标识。这些,都为饮料企业更换包装实现隐性涨价创造了客观条件。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