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安徽蜂蜜出口量减价扬 四大问题值得关注

2007/6/19 14:18:37 来源:网友

    据统计,2007年1季度,安徽省出口蜂蜜2803吨,价值396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9%和增长27.5%,分别占全国同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量和总值的19.6%和19.3%。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出口数量持续下降,出口均价不断上涨。2006年2月份以来,受国际蜂蜜市场产品技术标准严格化影响,安徽省蜂蜜出口量大幅下跌,全年出口蜂蜜仅9971吨,较上年下降31.7%。今年以来,安徽省蜂蜜出口量仍延续下降势头,1-3月出口量依次为1568吨、647吨、588吨,环比平均降幅为38.8%。2006年4月以来安徽省出口蜂蜜均价则呈不断上涨趋势,全年平均涨幅为32.06%。今年1-3月达到1412美元/吨,上涨69.7%。二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和美国。今年1季度,安徽省对日本和美国出口的蜂蜜占同期蜂蜜出口总量的80%。其中出口日本1674吨,价值248万美元,分别增长10.65%、89.5%;出口美国575吨,价值74.8万美元,分别下降68%、42.7%。三是私营企业主导出口。今年1季度,私营企业出口蜂蜜1999吨,下降3.6%,占同期安徽省蜂蜜出口总量的71.3%;集体企业出口420吨,下降49.2%;国有企业出口224吨,下降38.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1吨,下降65.4%。

    安徽省蜂蜜出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可能在价格下跌之时遭受损失。从安徽省蜂蜜出口“价格上涨、销量下降、总值上升”的市场结构特征来看,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小。这种低弹性虽然在价格上涨之时会提高出口经济效益,但一旦蜂蜜国际价格下降,“谷贱伤农”效应将会给安徽省蜂蜜出口价值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供给冲击。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使得气候愈发变化无常,这给蜂农生产造成了较大波动性影响;另一方面,省内蜂蜜产区的洋槐、野坝子等蜜源植物由于保护不足依旧存在着乱砍乱伐现象,使得蜂蜜产品愈发由于蜜源植物的匮乏而成为稀缺资源。供给层次的生态冲击对安徽省蜂蜜出口形成了成本加大、产能不足的潜在约束。

    三是国际市场技术性标准的提高增强了贸易保护壁垒。从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到日本2006年5月29日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再到2006年8月29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决定对中国产的蜂蜜及其加工品中的氯霉素监控检查频度提高到50%。一系列国际市场的政策变化都朝向技术标准严格化、苛刻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得安徽省蜂蜜出口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缺陷日益明显。

    四是安徽省蜂蜜产业的分散化、个体化和小型化的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安徽省大多蜂农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的养蜂阶段,规模小、效益低、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产品销售也受到约束。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使得蜂农转业增加成为生产能力维持的潜在风险,也对安徽省蜂蜜出口集团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蜜源植物的保护力度,通过相关法制法规的完善和监管投入的加大,保障安徽省蜂蜜生产出口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蜂蜜产品质量检验,防止数年前因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被检出禁用药氯霉素而被欧盟“封杀”5年的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进一步推动蜂蜜生产出口利益共同体机制的建立和发展,通过在安徽省尝试推广"蜂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创新制造模式,增强整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进一步提高蜂蜜生产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壁垒的能力,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对蜂农提供法律帮助、共同诉讼和行业分析等方式,尽可能减小贸易壁垒对安徽省蜂蜜出口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