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国官方出招熨平食品价涨波动

2007/7/2 17:20:26 来源:网友

    据国家统计局获悉,我国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均比上月涨幅低了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达到6.3%。

  在中国,即使最迟钝的人,也会感受到经济“涨”潮释放出的热量。因为,物价特别是食品涨了。而官方对此亦不敢怠慢,频频出招应对,以熨平食品价涨的波动。

  先是猪肉,接着是牛羊肉、鸡蛋,最终蔓延到餐饮业,连锁式的涨价步步紧跟。

  五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次超越官方设定的“红线”。物价已连续三个月,上涨了百分之三。食品,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力。

  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低膨胀,这种近乎完美的宏观经济态势,让中国几乎变成了人间天堂。在这里,只要没有买房压力,就可以轻松享受物美价廉带来的实惠。

  这要归功于,一九九七年中国转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供大于求,价格大幅回落。

  久而久之,中国消费者对价格变化日益敏感。为投其所好,价格战也不时上演。一些商家甚至不惜“割肉”以引起消费者兴趣。

  虽然劳动力、原材料、用电、房租等成本不断上升,但商品售价却轻易不敢上调。谁都担心,迈出涨价第一步的人会被市场淘汰。北京的一些超市,即便到了今天,还在实行低肉价的竞争策略。

  但五月份的CPI还是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值。两成多的涨幅,已让猪肉价格一举超越十年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也让一些消费者“望肉止步”。

  在六月,除了鸡蛋价格开始回落外,猪肉、牛羊肉、食用油的价格,仍在高位徘徊。

  于是有人惊呼警惕“通货膨胀”,阻止涨势继续蔓延。金融市场上,各种加息、调控等传言、预测更是层出不穷。

  类似的一幕,在去年初也曾上演。当时,因为粮价上涨,不少人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但最终“高增长、低膨胀”的事实,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一成多的经济增速,百分之三多一点的物价上涨,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容忍”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除食品外,其他物价涨幅都不大,现有物价水平不会对经济产生冲击。而且,物价长期低迷,未必有利于经济发展。

  但民以食为天,物价上涨引发的民生问题,却需妥善解决。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都急思平息物价上涨之策。

  增加市场供给,发放价格补贴,政府一点都不敢怠慢。官方今年也因此将花费人民币六十五亿元。

  本周市场传出消息,随着夏粮丰收,粮价增势大为减缓。至此,物价上涨的“震源”已逐渐趋于稳定。

  回顾最近几次的涨价“风波”,都起于一个“农”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让不管是粮食,还是肉、蛋、奶,都受到了影响。因为外出打工收益更高,一些农民放弃了养猪。许多人家的猪圈,如今已空空如也。

  尽管食品上涨压力已经减弱,但农业这一经济薄弱环节,依旧亟待加强。不然,它还会通过涨价证实自己的存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