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茅台葡萄酒的“瓶颈”突破术

2007/7/5 16:45:16 来源:新食品

    2007年上半年是茅台葡萄酒最辉煌的半年。在五月底召开的上半年营销工作大会上,可谓捷报频传:生产量比去年增长48.32%;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61.46%;打破了历史记录,实现了茅台葡萄酒组建以来的首次盈利,为完成集团下达的销售目标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告诉我们:“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在这持续飘红,凯歌高唱的背后,凝聚的是茅台葡萄酒人勇往直前、共同拼搏的辛劳。

    过去的三个瓶颈

    1999年茅台集团斥资1.03亿元打造的葡萄酒生产基地正式在河北昌黎投产,在丰富产品结构上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在昌黎、抚宁,公司建立了近四千亩酒葡萄基地,保证了所生产葡萄酒的色泽、香味以及口感。

    产品自2002年进入市场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茅台葡萄酒形成了干红、干白、礼品酒、甜酒等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高、中、低端三个不同层面。这样的一条产品线,相对于全国其他知名葡萄酒企业不算复杂,但从茅台葡萄酒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情况来看,产品价格浮动较大,定位不清晰,让消费者走入了认知的误区,对茅台葡萄酒的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

    公司自建成以来,至2006年8月份,一直实行产销一体化,由于营销渠道较单一,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在经销商和消费者心目中未能形成较高认知度。

    而我国的葡萄酒行业,竞争一直呈现激烈态势。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各地市场几乎被传统的葡萄酒三巨头垄断,众多生产企业面对如此强势的市场封堵,不得不在销售价格上做文章,因为价格战而衍生出的以次充好、伪劣横行给市场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对于一向将品牌形象、产品质量放在首位的茅台集团来说,这是断然不可的。

    产品结构复杂、营销渠道单一、行业竞争激烈,成为阻碍茅台葡萄酒发展的三个瓶颈。

    现在的三个突破

    2006年8月,入职茅台公司十五年,后又担任习酒公司副总达九年半的钟怀利,肩负集团公司的期冀与重托,针对当时的市场现状,与公司营销总监郝宇峰,海纳百川,吸取了多方建议后,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

    2006年9月1日茅台葡萄酒公司成立以来的首个营销指挥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地址由河北昌黎迁到国内的物流中心河南郑州,打破了原有的产销一体化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钟怀利亲自捉刀,全权负责对郑州销售公司以及昌黎生产基地的管理,他的市场布局思路是:抓重点市场,以点带面,抓大放小,在巩固已相对成熟的河南等市场的同时,将战略眼光瞄准北京和福建地区,再根据不同的市场策划出不同的攻克方案。

    例如:在北京找准强势经销商,在卖场、批发市场、名烟名酒店等渠道进行了全面的铺货工作;在福建则将重点放在有着较高消费能力的县级、乡镇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为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有效防止窜货现象发生,钟怀利改变了以往仅凭经销商销售额高低进行奖励的“一刀切”政策,改为加大市场投入比例,根据消费能力的大小划分不同的市场,再根据经销商在这些市场的贡献大小,进行不同奖励,充分体现出公平原则。(税颖)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