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监管部门对方便面:关注还是出手?

2007/7/29 8:59:01 来源:网友

  近日最醒目的民生新闻,是方便面市场的全面涨价:继高端品牌率先涨价之后,低价方便面于昨日同步涨价,且涨价幅度也基本相同,大约限定在20%左右。据媒体统计,此次参与涨价的方便面厂家,大约占据了方便面市场份额的95%左右,它们的同步涨价,也就意味着方便面市场的全面涨价。

  在此之前的数日内,舆论对此次方便面集体涨价已经有过多种预测和评论,其基本的判断是,这是一次在行业组织主导下的协同涨价,其性质有价格卡特尔之嫌。而对于方便面涨价的成因和方便面企业的处境,舆论则表现出充分的理解。不反对涨价,但反对联手,是舆论一致做出的基本判断。

  有两个重要事例作为参照,帮助舆论完成了对方便面涨价风波的分析和判断。其一,是不久前刚刚发生并招致广泛议论的兰州牛肉面限价事件。在对这一事件的讨论中,舆论形成的一致意见是,在牛肉面这一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其价格形成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不该也不可能动用行政手段予以干涉。同理,虽然“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不是“兰州大碗牛肉面”,但其面对的市场形势却极其相似,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只能通过提高价格予以部分补偿。据方便面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自2006年以来,方便面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占据成本18%的棕榈油,从均价4200元/吨,猛增到现在的8000元/吨,占成本三成的面粉价格则由去年的均价2.04元/公斤,上涨到2.16元/公斤,两项合计影响方便面成本增长12.84 %。面对成本压力,据称方便面企业已经到了“干多少赔多少”的境地。

  这样的客观事实,使舆论对方便面涨价保持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几乎没有人要求政府部门对方便面价格出手干预。

  另一个可资参照的事例,则是2000年喧嚣一时的“彩电峰会”。在那次有“九大巨头”参加的峰会上,达成了中国彩电业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最低限价”同盟,规定各企业不得低于最低限价销售彩电,以避免同行间的“恶性竞争”。而这次价格同盟尚未及运行,就被当时的国家计委紧急叫停。滑稽却也令人鼓舞的是,就在国家计委叫停之前,该同盟已经因当时的业内老大长虹的缺席,和国美等渠道商的拒绝,而濒于流产。

  如果此次方便面同步涨价的行为可以认定为价格同盟,则参照当年“彩电峰会”的下场,人们必然会提出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这一同盟是否会自我崩盘;二、政府部门是否会出面叫停。

  从目前的现实而言,方便面厂家联手涨价已成现实,第一种情况显然已经没有可能。而面对方便面企业的一致行动,商务部已经表示“密切关注”,却又至今未见行动,看来对方便面涨价的既成事实,也不会再予“叫停”。

  而我们以为,尽管每一家方便面企业的涨价行为都可以理解,但由主要方便面企业全部参与的联手涨价却不可原谅。虽然看起来各家企业分头涨是涨,联手涨也是涨,但各家联手的最直接后果,便是使企业间避免了相互竞争中的“囚徒困境”,而本来这种企业之间的竞争造成的困境,恰恰是消费者在物价指数整体上涨的条件下,还能侥幸保留一点选择权利的机会。2000年的“彩电峰会”,因老大长虹的拒绝而使所有企业都未能逃出它们的“困境”,才使消费者逃过了面对价格同盟的噩运。而这次方便面企业的“同心同德”,却让消费者不得不面对所有方便面都一律上涨20%的现实。几家企业联手对付几亿消费者而居然得手,可见团结就是力量。

  每包方便面涨价几毛,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方便面不是必须的食品,吃不起不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企业间价格同盟展示出的力量,却是骇人的,这样的力量用在别的地方,就可能对市场、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面对这样的力量,必须有另外的力量予以有效的制约,政府出手维护市场秩序,也就应该在这些地方。方便面已经涨价,“叫停”是来不及了,但惩罚、警告却为时未晚。虽然我国的《反垄断法》尚未出台,但《价格法》的相应条款也够用了。(张天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