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潘刚:收放之间的平衡

2007/8/20 10:33:59 来源:北京联华盛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
      8月的一个午后,一场大雨一扫北京夏末的余热,被雨水冲刷过的长安街在斜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的鲜亮,而温湿的空气中也隐约露出一丝初秋的凉意。在临街的一个咖啡馆里,伊利董事长潘刚先生正和我们亲切的攀谈着。
      作为《中外管理》一名资深记者,采访过的管理者可以说不在少数,对企业管理也略是略知一二。但在近1个小时采访中,潘刚在谈吐中所透露出来的稳重、淡定还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在潘刚正式成为伊利的掌门人之前,伊利各个事业部相对独立,管理相对分散,从经营到管理,事业部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上任后,局面还未彻底稳定,潘刚就坚决将事业部的部分权限收回集团。品牌管理、渠道管理等控制权由各事业部向总部集中,同时调整流程、改变审批权限、规范制度。这一举动在当时曾令不少人错愕。
 
伊利董事长潘刚
 
      是否考虑过事业部负责人和老员工的情绪?潘刚微微一笑,权力并非都收到董事长、总裁手里,而是收到各个职能部门。“收”的同时,也在充分地“放”,过去一直集中于总裁的一些权限,如:一些投资项目、合同审批权、财务审批权,也同时向集团内各职能部门分解。
 
      “我其实考虑的是怎样把五个指头变成一个拳头,如何充分利用事业部的资源进行更好的配合和整合。”潘刚对《中外管理》说,“因为企业参与竞争,是整个产品链和供应链的竞争,而不是某个环节的竞争,需要产供销、研发、技术、基地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合力去参与竞争,在相互配合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年轻的潘刚对制度极其重视。“这几年我们发展太快,而大企业病在国内国外都很常见。伊利靠的是制度,这么大企业绝对不能光靠人治,一定是靠法治。再者就是依靠企业建立完善的流程制度,还有合理的授权。”潘刚总结说。
      上任伊始,潘刚就直指公司核心文化,改变人治传统,在内部推出大量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仅2005年1月出台的制度就比过去几年累计的都要多。制度的内容相当细化。
      但潘刚非常清楚,仅仅有制度是不够的。
      事实上,他同时也是人性化管理的推崇者。在利用刚性制度加强对公司控制力的同时,还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在伊利酸奶事业部金山项目车间,一台罐装机挂牌上写着“李生亮安利强罐装机”。这台机器就是为了表彰其研制者工程师李生亮和安利强而命名。
      伊利很早就展开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尽管潘刚不是首创者,但他非常明智地将这一文化继承下来并继续推动。伊利为每个员工都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培训计划,甚至每个岗位必须接受的培训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2005年,伊利的培训费高达800多万。
      员工们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谏言。每年,提出优秀建议的员工都会站到表彰台上。对于合理化建议的收集、评估、实施,也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每个季度都有1000多条建议被采纳。
      “目前,伊利员工很年轻,平均年龄才26岁,因为年轻大家都充满了热情,激情可以说是一种企业文化,尤其是对于一个新生不久的企业来讲更是一种优质的源动力。”潘刚说,“伊利没有天花板。”
      一“收”一“放”之间,潘刚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威望,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也让员工们感到了快乐。而事实上,有太多的企业家折损于对管理“软硬”的拿捏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