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洋葡萄酒难“醉”国人心?

2007/8/31 16:57:13 来源:网友

    红葡萄酒是泊来品,可如今中国大众接受的红酒却难见“洋酒”的影子;一些怀着雄心壮志开出来的洋葡萄酒专卖店、连锁店,平日里也是冷冷清清。人们不禁有些担心,洋葡萄酒是不是也和洋啤酒一样的命运。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雅虎中国,曾经有一则这样的广告:范伟扮演的暴发户坐在加长的豪华车里,秘书递上一杯红葡萄酒,但是他认为应该要往里面加雪碧,并声称现在老板都这么喝……

  这样的广告,让人哑然失笑之余,也不失为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认知的普遍写照。

  喝酒还是品酒?

  对法国人而言,葡萄酒可能是每餐必不可少的饮料。但在中国,正像大多数中国人推崇的西方奢侈品一样,因为价格昂贵而被众人所仰视。

  近段时间,杭州悄悄地出现了不少家葡萄酒专卖店。由杭州万弘贸易有限公司投资的“百利万”于去年11月份开业,而另外一家名叫“利客满”的酒业连锁机构,从今年1月份开始,短短半年之内,已经扩张到第7家分店。导报记者从利客满酒业市场部经理陈浩处了解到,接下来要开张的分店门口,也已经打出了“open soon”的招牌。

  “在我们店里,如果向客人推荐的酒,价格低于500元,有些客人还会不高兴。”陈浩告诉导报记者,在很多人眼里,洋葡萄酒就是奢侈品,它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记者了解到,现在有很多人买上好的洋葡萄酒,基本出于三种目的:一是为了送人,因为送这份礼物让人觉得有面子;二是摆在家里的酒柜上供人欣赏,以体现自己的品位;三是跟风,追求时髦,人买我买,争当一回“小资”。

  “不光在杭州,在整个国内,真正懂得品葡萄酒的人还是很少。”陈浩说,一些客人虽然买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洋葡萄酒,但未必会品葡萄酒。

  “就像中国人的茶文化一样,葡萄酒在欧洲也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存在就是一种文化。”这是记者在采访百利万湖滨路店店长赵阳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这里每瓶酒都是精心酿制的,价格也昂贵。而且一口干或者兑雪碧,味蕾根本无缘品尝红酒本身的香甜,更不用提白葡萄酒配白肉、红葡萄酒配红肉之类的品酒文化了。”对于消费者用“干”、“兑”等方式喝葡萄酒,赵阳表示比较可惜,但国人的饮酒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轻易被改变。

  “我并不能区别国内的长城、威龙等品牌的葡萄酒跟国外上万块钱的极品葡萄酒有什么区别,国内的葡萄酒或许更适合国人的口味。”杭州某IT公司的田总这番话,也许道出了大多数国内消费者对洋葡萄酒的消费态度。

  客人不多利润不薄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人均每年葡萄酒消费量约0.3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8%。

  导报记者在利客满和百利万专卖店外候了1个半小时左右,发现进里面选购的客人寥寥无几。但经营者则声称:“洋葡萄酒的利润是非常大的,不像其他的酒类,虽然价格贵,但其中的利润空间却不大。如果我们从国外直接进口洋葡萄酒,那价格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我们店里经营很多酒类,虽然现在还没有达到盈利状态,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靠葡萄酒的利润来支撑的。我们很看好这个市场,否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开出那么多家分店。”陈浩告诉导报记者,现在经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扩大影响,让消费者想起买洋葡萄酒就会想到我们这家店。

  在百利万,导报记者拿起一瓶1982年的法国拉菲堡(Ch. Lafite Rothschild),一问现价要2万元。据了解,这种葡萄酒十多年前在澳门,售价每瓶几千港币,如今已涨价十多倍。赵阳表示,“虽然洋葡萄酒的销售量并不大,但它的利润让我们可以一个星期只需营业两天。”对于今后的前景,赵阳“非常有信心”,他预计:“会在2年内开始盈利。”

  “做高档洋葡萄酒贵在精细,不可能去做量,也没那么多量。如果有一天,中国人都开始喝高档葡萄酒了,那么全世界的葡萄酒产量都不能够满足中国市场。”赵阳说,现在的目标就是做好专业市场,努力把葡萄酒文化介绍给更多的消费者。做量暂时还是一种奢求。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