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牛奶为何不涨价(3)

2007/11/11 9:34:27 来源:网友

  供求关系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从1998年开始的中国乳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实际上到2004 年就开始出现减速迹象,到2006 年乳品行业销售增幅也开始走低,这就意味着乳品快速消费增长周期已经临近尾声。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国际市场上凡是以液态奶产销为主的企业净利润平均在4%~5%,这种情况在中国市场不会改变,因为对市场占有率目标的过度重视,使得他们不会轻易提高产

品价格,以免留给竞争对手机会。

  我国城镇市场各类乳品人均消费量变化趋势(点图片放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液态奶是乳品行业里同质化特征最明显的品类。除了品牌不同,并无太大差别,这也是消费者挨近超市冷柜就会选择最便宜牛奶购买的原因。因此乳品企业即使有钱,与其支付给养牛农户,还不如多投入在市场推广上,让购买的消费者越多越好。

  有评论一针见血,竞争激烈,原料上涨,但终端不敢涨,就只能压缩奶农的利润,因为他们是最好的“盘剥”对象。

  首先,和乳品生产企业一样,奶牛养殖户也是人满为患。中金公司的数据说,中国奶牛存栏量与原奶产量的年均增速从2000 年开始就已超过下游乳品消费量增速。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不仅各地的奶牛存栏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大部分都不能形成规模养殖,不仅耗费人力,而且直接增加了养殖成本。

  与之相对应的,乳品生产领域在过去几年内逐渐向大型企业集中,使得奶农对乳品加工企业议价能力不断下降,实际收益率水平逐年下滑。

  不过,奶牛养殖户可以没有议价能力,但是他们有卖牛的权力,他们甚至也可以给奶牛少喂点饲料或者往挤好的牛奶里加两舀水。这样的结果是牛奶的质量下降,有统计显示,最近一段时间收购牛奶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有下降趋势。

  从根本上说,这种“公司+ 农户”模式,大多还是一种松散的产业链关系,既不能保障奶农的利益,也不能保证乳品企业的利益,反而会加大经营的风险。

  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蒙牛集团在2006 年年报中说,集团将积极推动原料鲜奶供应商提升奶源基地的规模和效益,以确保优质的原奶供应。蒙牛开始从技术上给予其原奶供应商帮助,可以有能力挑选更优良的配种奶牛,提高奶牛数量和品质。同时,优化现有产品和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新产品,是蒙牛在提升企业利润率上做出的新尝试。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短时间内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一位网友不无担忧地说,养殖行业里,奶牛的培育时间算长的。从母牛犊长到成熟可以配种,最少要15 个月,加上怀孕期9个多月,需要25 个月才开始产奶,如果有一天这一脆弱的链条发生断裂,重新恢复起码需要两年多时间,谁等得起?

  既然从奶牛养殖户,到乳业企业,大家都在赔钱,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国的牛奶什么时候开始涨价呢?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