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金乡大蒜价格暴跌出口遇阻是起因

2008/3/24 13:41:02 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
  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时代,满怀着赚钱的激情,大量贩蒜农民涌入大蒜流通市场。但残酷的现实却令他们血本无归。他们成为“价格破坏”的受害者。
  本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的农民们在农产品处于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交易方式操控市场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个体的力量参与议价、参与资本市场的博弈时显得力单势微。究竟谁充当了“价格破坏”的角色?为什么我们占世界 出口大蒜90%的份额,却没有形成规范的价格形成机制,而只是自相残杀,使得交易各方惨淡经营?
  早在数年前,“多哈谈判”中已将农业问题列为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各自政策体系,保护本国农业利益。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农民却仍然处于无助的状态。这是一个令相关政府部门深思的问题。
一线调查
“中华蒜都”:价格暴跌之谜
  2008年3月17日,北京市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前来买菜的北京市民惊异地发现,大蒜价格挂出3年以来的最低均价——每公斤才0.6元。
  与此同时,远在大蒜产地的山东省金乡县,贩蒜农民时雪的心里却五味杂陈:进入3月以来,“蒜都”金乡的蒜价创出新低——跌破了0.20元/公斤。
  “这个市场早晚得崩盘!”时雪判断说。但她其实并不希望大蒜市场崩盘,因为她是抵押了房子、清空了股票并向朋友拆借,总共凑了150万元买了1000吨大蒜干起贩蒜生意的。让她始料不及的是,在各种农副产品一路涨价的“大好形势”中,曾连年上涨的蒜价不仅没有突破8.40元/公斤的历史价位,反而在2007年10月底时跌到了0.4元/公斤,跌幅达95%;进入2008年1月,蒜价进一步探低,围绕着0.3元/公斤上下波动。如今,蒜价更是跌到0.2元/公斤。
  据记者调查,在金乡,像时雪这样的贩蒜农民有近两万人。
  这些贩蒜农民至今都不清楚,蒜价为何会这么低?
贩蒜农民血本无归
  金乡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为济宁市下辖县。据称,金乡全县80万亩耕地中有70万亩种植大蒜,金乡大蒜出口量占中国大蒜出口量的50%以上,因此,被称作“中华蒜都”。
  2007年8月,时值“中华蒜都”的大蒜收购旺季,时雪跟其他贩蒜农民一样,怀揣着“发财梦”在田间地头与冷库之间奔忙:蒜价从2007年5月份时的1.20元/公斤,飞涨到了8月底的2.60元~2.80元/公斤,“多存些蒜,春节前后价格更高时出手,兴许能有50%的利润。”时雪回忆当时的憧憬。
  时雪是鹤壁人,这回是初次贩蒜。她之所以敢携150万元来金乡贩蒜,是因为看到她的朋友在2006年下半年存蒜、2007年上半年卖出后盈利100%的成功纪录。2007年6月15日举行的金乡蒜博会上传出,大蒜出口订单较往年增加了25%,这更坚定了时雪的决心,“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是中华蒜都,政府肯定不会让蒜价掉下去。”美好的期望让时雪忽视了市场风险。
  2007年10月初,金乡市场上挂出的蒜价为0.40元/公斤,平均比8月时跌了1元钱。可这并没有引起时雪的重视。在连续几年贩蒜赚钱的预期下,时雪并没意识到这可能是市场蒜价开始走低的信号。
  2007年10月底,蒜价跌破了0.40元/公斤。随后,蒜价开始围绕着0.3元/公斤波动。
  此时,冷库企业主开始向时雪催缴库存费。时雪打听过以往的惯例,贩蒜者往往开始时只付给冷库企业主少量定金,在每年9月或10月租下6个月左右的冷库使用时间;大蒜在冷库中存放3个多月后,春节临近,大蒜消费量上涨,蒜价走高,人们开始将冷库蒜卖给批发商或大蒜加工出口企业,直至来年3月冷库到期前,把存蒜陆续出完,这时才和冷库企业主结清欠账。
  按合同,每吨大蒜储期6个月(即到2008年3月底到期),冷库费用为340元/吨~400元/吨之间,折合成本为每公斤大蒜0.34元~0.4元。显然,低廉的蒜价甚至不够交冷库费的。眼看大蒜市价走低,冷库企业主宣布,到期不交库存费就将代卖大蒜抵债。如果是这样的结局,时雪将血本无归。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时雪这样遭遇的贩蒜农民,在金乡南店子大蒜交易市场(下称“南店子市场”)的贩蒜农民中不在少数。据透露,仅江西省上饶地区在金乡的中小贩蒜农民就有近千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抵押房产后,携带大笔贷款来到金乡贩蒜。
  一直在南店子市场发展的“中国大蒜贸易网”主任孙伯赞告诉记者,从南店子市场看,2005年时每天交易人数不过100人,2006年突破200人,到了2007年陡然增至600人;而在整个金乡县,来自国内几个主要大蒜集散地的贩蒜人总数已近2万名。
  “这回市场跌得太惨了,谁也无法估计会跌到这么低的价格。约占总人数70%的贩蒜人,尤其是将全部家当都押上的人,一开始意识不到风险,应该跑时没有跑,后来是不舍得跑,现在是跑也跑不掉。”孙伯赞说。
走投无路
  时雪属于中小贩蒜商,她的下游是规模较大的大蒜深加工企业及出口企业。这些企业也会在新蒜入市时从地头收购、存储大蒜,但限于自有冷库容量和资金周转成本,在蒜价上扬的年份,往往是先从时雪这些中小商贩手中收蒜,等到来年春节后才会根据自身加工能力和存蒜数量,择机加工、出口自己冷库的存蒜。
  当2007年国内蒜价暴跌时,国外大蒜进口商闻讯开始压价,国内大型大蒜出口企业只好改变经营策略,停止市场收购,转而抓紧消化自己冷库里储藏的大蒜。这就导致时雪这样的中小蒜商一夜之间没有了销路。
  “买涨不买跌。涨价时,自己存的蒜会升值,当然就会留下来,先从市场上买来出口。但现在价格下跌,为了减小损失,当然是先消化库存。” 金乡当地的大蒜出口龙头企业之一 ——中国宏昌进出口集团(以下简称“宏昌”)总经理杨敬峰说,2007年蒜价下跌时,宏昌出口欧美的优质蒜价格也从600美元/吨跌至400美元/吨。作为出口商,宏昌并不希望蒜价下跌,因为宏昌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拉美等国,要在海上航行几十天,蒜价下跌意味着出口大蒜在到岸时价格已经走低。既然是亏损的买卖,国外出口商的订单就会大量减少。
  在金乡,包括宏昌在内的主要出口商,每年向国外供蒜约40万吨。以金乡每年约60万吨大蒜的产量估算,宏昌等出口企业出口量约占金乡大蒜2/3的销售额。宏昌等出口企业的出口价,往往就是金乡蒜价的晴雨表。
  由于中国大蒜出口占据了全球大蒜交易近90%的份额,大蒜是中国出口份额第一大的农产品,国外厂商的买货价格及意愿已经成为国内出口企业售价和国内市场蒜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但是,处在大蒜产业链中下游的时雪并不清楚这些,她只是看到,山东市场上大蒜根本卖不出去。
  蒜价不断下跌,2007年10月底开始,时雪已经没有耐心等待出口商的收购。她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销路。时雪跑到安徽最大的菜市——周谷堆大市场呆了半个月。她发现,那么大的市场,每天大蒜的走货量不到10吨,具备出口质量的大蒜市价只有0.20元/公斤。
  “朋友告诉我,大蒜出口价高的时候达到696美元/吨(约合4.02元/公斤);可跟我谈买卖的一个老外,对国内蒜价了解得很清楚,我要是把蒜送到他指定的青岛港,包括路费在内,他也只肯出95美元/吨(约合0.68元/公斤)。”时雪当然不肯赔本搭运费。
  四处找门路的时雪发现,在山东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下称“寿光电子市场”)的网站交易大盘上,2007年11月时,大蒜售价超过1000元/吨(约合1.00元/公斤),高出市场售价一倍多。时雪决定碰碰运气。
  收购价高,寿光电子市场的交易门槛也不低。照规定,开户者每交易一个数额,都要在这里先行缴纳该交易额20%的保证金。2007年11月上旬,时雪好不容易东挪西借拼凑了10万元,在电子市场上挂出了200吨蒜,幸运的是,1080元/吨的卖单很快成交。
  时雪开始向朋友推荐,并准备到寿光电子市场出货以减少亏损。但她的朋友得知后,纷纷顿足捶胸地告诫她:很多人都曾在上面挂单,但等到现实验货交割时,买家总能以各种理由,找出卖方大蒜品质上的问题。最后卖不出货不说,还要赔付给买方违约金。
  时雪吓出一身冷汗,赶紧登录网站,又买回已经售出的200吨大蒜平仓。好在她的大蒜现货交割日期尚未到,一进一出,时雪亏掉400元手续费。
  时雪的1500吨蒜仍然没有销出去。
出口遇阻是起因
  难道是2007年大蒜丰产导致了蒜价大跌?
  “2007年金乡及周边大蒜产量确实较大,但无论怎样估算,金乡大蒜都不会过剩太多,更不至于跌至0.20元/公斤,远低于1.40元/公斤的成本价。”从1998年开始做大蒜生意的苗逢春无法接受现在过低的蒜价。苗逢春认为,根据金乡大蒜的产销和供求关系,金乡及其周边大蒜产区的2007年大蒜产量不会超过130万吨;而按照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7年10月~12月,金乡已出口冷库蒜30万吨,待销大蒜只有100万吨左右。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7年1月~6月份,我国出口大蒜68.7万吨,其中金乡占70%强。如果2008年出口保持该比例,金乡待销的100万吨大蒜,扣除可出口的约50万吨,仅余50万吨。目前金乡大蒜每天内销有四五千吨,以每月销售12万吨大蒜计,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底,8个月销售量约在100万吨,远超前述剩余的50万吨,这还不包括本地的蒜茸、蒜片和蒜油加工企业可能消耗的大蒜。”苗逢春强调说按此计算,大蒜应该供不应求。
  来自中国农业部的信息则显示,2007年中国蔬菜批发价格较2006年上涨4.73%。据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农资价格同比上涨6.4%。而在2007年12月份,全国城乡批发市场“菜篮子”产品价格与11月相比,猪、牛、羊肉和淡水鱼价格涨势愈加明显,茄果类蔬菜和水果价格涨幅都在7%以上。
  那么,为什么唯独蒜价如此暴跌?
  苗逢春分析认为是受2007年的中国玩具出口事件和中国食品出口禁运事件的影响。2007年10月初,国内的食品安全整顿全面展开,其间,由于质量检验耗费时间较多,导致出口通关速度缓慢,出口不畅导致蒜价下跌。
  据了解,上述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11月中旬。
  宏昌的老总杨敬峰给出的例证是,他当时曾拿着大蒜出口样本到北京、济南和青岛化验,没查出质量问题,但大蒜出口价却因近一个月的产品滞压开始下滑,下降幅度从200美元/吨到450美元/吨不等。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大蒜出口134.5万吨,总额10.2253亿美元;而2007年1月~11月,大蒜出口141万吨,总额却只有9.8301亿美元。
价格又遭人为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大约70%的贩蒜农民均为新手,他们在大蒜市价变化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和素质不够,给了大蒜市场上的‘经纪人’推波助澜的机会。”苗逢春解释说,“以前‘经纪人’的利润是固定的,在买卖双方之间收取每吨10元~20元的提成。但随着金乡大蒜市场的扩大,很多外来采购商会与‘经纪人’签订采购合同,越低价格购入,经纪人佣金越高,‘经纪人’当然会尽一切可能压价。”苗逢春认为,买空金乡大蒜的“经纪人”,通过寿光电子市场和南店子市场虚实相间的谣言传布,使得金乡蒜价在全国CPI居高不下的涨幅中,一落千丈。
  “2007年3月17日,就在南店子市场,一些不明来历的‘空庄们’以4.10元/公斤的价格收了2000吨蒜,倒手就用4.00元/公斤的价格卖掉。”孙伯赞认为,“空庄”的意图在于,通过每公斤降0.1元的策略打压现货市场价格,然后再大量买入。相比于“空庄”的打压获利,20万元的代价实在算不得大数目。
  据了解,“空庄”们影响蒜价的操作手法十分娴熟,不仅充分拿捏了贩蒜农民们的买卖心理,而且可以通过借助寿光电子市场“示范价”的恐惧放大作用,将时雪等中小贩蒜商玩于股掌间。
  2008年1月13日,记者乘公交车从济宁市到金乡的途中,即从售票员处听说了南店子市场已经有人因为大蒜赔本上吊自尽的传言。孙伯赞指着南店子市场门口的一处电线说,就在前两天,不知道是谁在那挂了根绳圈子表示“上吊”,散布“再不赶紧卖蒜只有上吊”的流言。
  然而记者多处寻访,众人也只是说听说有人自杀,却始终不知道自杀的人是谁。记者来到金乡县人民医院查看了近1个月的病例登记,始终没有发现自杀身亡的记录。在马庙镇李芳村等数村,记者均没有查到自杀人。而马庙镇医院内科李姓大夫也明确表示,并没有因蒜生意赔钱而自杀的病例。
  孙伯赞据此认为,这是电子市场的“空庄”放出的谣言,希望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促其低价出货,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像时雪这样的只有现货交易经验的人,既没有多年大蒜贸易经验,又不掌握较多数据和信息,只能依照寿光电子市场的报价判断行市。”孙认为。
  在电子市场上,记者发现2008年3月和4月的“远期蒜价”只有区区300元/吨~400元/吨,国外进口商和“经纪人”能够非常容易地借用该价格进行压价,而蒜价持续低迷以及来自冷库主的催债,都能造成时雪等中小贩蒜农民的恐慌性抛售。
  “如果我们贩蒜的都赔死了,今年受害的就轮到蒜农了!”时雪认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