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魏稳虎: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食品安全

2008/4/3 13:37:25 来源:网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3项措施,其中重点指向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应该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食品质量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除加快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完善质量安全法制保障、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外,还必须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和扶持农户、食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集约经营或规模经营水平,以规模化促进标准化,从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

  现实表明,生产环节的小生产状态和加工环节的小型化,不仅严重阻碍了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也给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造成了困难。可以说,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从生产环节来看,生产方式的“小”与“散”制约了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是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标准化生产对于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农业生产采取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同一品种在不同人家种植出来可能就不一样,这种小生产状态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标准化的推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办法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其一,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必要政策支持;其二,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企业。有专家指出,目前农业合作化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有带动作用的不多。政府应该在财政、信贷和人才培训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农业合作化组织和生产企业发展壮大,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

  对食品加工环节而言,质量监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一个“小”字。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约有50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中成规模的只有15万家左右,其余35万家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和小作坊。由于受发展水平的制约,小企业和小作坊的产品存在相当程度的质量不稳定、不安全问题。从官方透露的消息看,近几年来,质检部门在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或假冒伪劣食品,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小企业和小作坊。可以看出,小企业和小作坊不仅是解决食品加工安全问题的重点,也是食品质量监管的一大难点。要清除食品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隐患,除加强监管外,必须从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如,提高食品加工准入门槛,要求小企业和小作坊必须达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条件;鼓励食品加工企业的兼并重组,扶持大中型企业和名牌企业的发展等。

  除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外,流通环节也需要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作为走上餐桌的最后一关,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分散经营的集贸市场和流动摊点上。这一问题在农村市场尤为突出。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表明,农村仍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其中,集市是农村消费者首选的购买食品场所。报告显示,在农村市场,超市的市场占有比重为29.6%,与占比第一位的集市之间的差距为14.8个百分点。要防止集贸市场和流动摊点分散经营带来的安全隐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加快发展超市等现代流通业态,利用集中配送的集约优势,强化市场监管,提升食品流通质量,改善购物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根据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绝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广。比如,在推行农产品适度规模经营时,就必须把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这两个大的前提;二是要注意适度规模经营中的“适度”二字。适度规模经营不是不要小企业和小作坊,而是要通过资源配置,使其达到合理的比例。总之,生产、加工和流通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升食品质量安全,但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既要把握方向,也要注重策略,二者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