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问粮”系列报道:中国粮价波澜不惊

2008/4/25 13:42:50 来源:科学时报
   在世界粮价剧烈的冲击波中,中国似乎成为波澜不惊的一方“静土”。

  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飞涨112%,玉米猛增47%;相比之下,中国2007年粮价涨幅仅为10%,稻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变化不明显,涨幅较大的玉米和大豆,也仅仅上涨了15%和25%。(据国家统计局1月数据)

  关于中国粮食涨价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粮食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正处于粮价的上升周期。

  从世界范围看,从1961、1963年~2001、2003这40年周期内,国际粮食的真实价格(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跌过程。其中1996年世界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粮食危机,当时英国人不得不花一英镑买一片面包,全球粮食库存下跌,粮价上涨,1996年五六月份时,玉米、小麦价格分别上涨九成和五成,之后出现下跌,今天又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

  中国粮价在改革开放30年间经历了三个运行周期。1996年粮价达到阶段性高峰,相对供大于求,同期产量、库存大量增加;此后数年内,中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峰值,粮价几年持续下降,世纪之交在低谷徘徊;直到2003年才开始发生阶段性转折,市场粮价开始反弹,目前粮价仍处于本轮周期上涨通道,但上涨比较平稳。

  中国粮价与粮食产量相关性明显。从1994年到1998年,中国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超过5亿吨,人均350公斤,其中1998年为5.12亿吨,人均411公斤,中国已经做到粮食基本自给,丰年有余,粮价下跌至低谷徘徊。1999年以来,产量连续减少,不能满足当年消费,导致库存连续大幅下降。由此出现了第二次大滑坡,使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又退后整整一个台阶:2003年人均粮食拥有量降为333公斤,仅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2003年中国粮食库存基本不足当年消费量的30%,处于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过去30年59.4%的平均水平约低一半,此时,粮价开始反弹。在此关头,自2004年至2007年,中央连续发出4个“一号文件”,连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被免除,中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2007年粮食生产过1万亿斤。但是,在国内粮食生产到历史最好水平的同时,粮食与食品价格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持续且快速上涨,进而再度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李成贵认为,中国目前的粮食真实价格相对1996年的阶段性峰值并不算高。同时,粮价与其他产品价格一样,属于“结构性上涨”。分析粮食价格的结构性组成,从具体数据看,大豆涨幅最大,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大豆净进口国,过去一年多,国际大豆价格飙升已经传导为国内价格大幅上升。然而就小麦、玉米、大米主要谷物而言,中国是净出口国,并且净出口数量增长仍比较有限,国际价格飙升影响较小,涨幅较弱。

  此轮上涨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在于民众对粮食涨价的心理预期。“中国粮价并没有国际涨幅那么多,但为什么涨价?民众的心理预期对此影响很大。粮食是需求弹性小的产品,价格受消费者心理因素影响大;黄金等市场需求弹性大的产品价格,受心理预期影响小。在粮食问题上,民众的心理因素甚至可以左右粮价。去年以来,由于国际粮价大幅飙升、政府的关注、媒体的渲染,强化了公众对粮价上涨的预期。这是粮价上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