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合理分配土地流转资金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008/6/16 10:25:52 来源:新华网

     从今年起,江苏省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以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无论是嫁给有钱人还是千金小姐,哪怕是自己赚钱,都要和有钱的家族搭上关系... 

     我国土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以来,其农民分散承包土地的模式二十多年来没有改变过。值得肯定的是,当初的“包产到户”政策确实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在“包产到户”政策最开始实行的头两年,经过广大农民们的努力奋斗,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曾经干瘪的粮仓又丰盈起来,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但随后一拨一拨的青壮年农民涌向城市,广大农村出现了撂荒耕地的苗头,土地打散式的“包产到户”的经营方式便露出弊端来。改变耕地分散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证我国13亿人有饭吃,已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给广大农民减免上交了二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农民种粮不仅不交杂税,还能获得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费,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包产到户”政策后又一次被有效地提高。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须品的涨价,农民种粮成本上升,国家给予农民的种粮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粮食大丰收背后,农民根本就难以收获种粮带来的相应报酬,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下挫,农民撂荒苗头还是没有改观的迹象。多种因素加在一起,在城市打拼惯了的青壮年农民情愿在城市继续打工多吃苦头,也不愿意领取国家给予的种粮补贴而回家种粮。没有青壮年农民参与粮食种植,靠农村那些老人、妇女在有限的耕地上种粮食来实现养活13亿人,那只能是一个不现实的奢谈。

     与外国相比,我国给予农民种粮的补贴费不算太低,再加上我国近年来补给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资金,我国农民的居住条件有所好转,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为什么我国的一些青壮年农民宁愿多吃苦也要在城市打拼,而不愿拿国家的种粮补贴回农村去过那种“半年农忙半年闲”的农家生活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国当初实行“包产到户”政策时的分包方法出了问题。

     我国当初分包耕地时为了实现分配公平的原则,全国农村普遍采取将耕地按上中下三等级来按人分配的措施,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分到不同类型的耕地。将耕地种植收成的多少来决定耕地等级,再按不同的等级来分配给个人承包,固然让农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耕地的零零碎碎性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耕种难度,再加上我国的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以户为单元的耕种模式只能保证承包者有饭吃,根本就无法让承包耕地的农民达到实现致富的目标。广大农民拿着国家的补贴再加上辛辛苦苦的劳作都不能达到实现小康的目的,谁愿意去种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怎么能提高?

     要想在我国的有限耕地上种植出来的庄稼能养活我国的13亿人,笔者认为必须要打破这种“棋盘”式的耕作模式,让农业生产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而实行土地流转则是解决这种“棋盘”式耕作模式的最好方法。当然,让土地流转起来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更需要国家给予流转土地农民以资金支持。从这一点来说,江苏省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给参与土地流转农民相应补贴的措施,有助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实是一个功德无量的措施,值得在全国推广。但笔者认为,要想广大农民能够自愿参与到流转土地的行动中来,政府部门必须要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让参与的农民能从中得到实惠,并切实做好那些土地流转农民的安置工作,让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