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徐亮:塑料袋,一种免费公共工业品的最后丧失

2008/6/19 9:00:57 来源:乌有之乡

    小小的塑料,看似并不重要,却是中国社会最后一块免费的公共工业品丧失的标志,是商业服务意识中免费工具丢弃的体现。普通消费者就是在这样的、异化为只针对普通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措施”下,完成它的杂技表演的。

    限塑令颁布了,我们的生活中似乎“环保”了起来,原因很简单,理论家告诉你:“每个中国人一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就是减少10几亿塑料污染”。每当你走进菜市场,或者是超市,服务员总是会客气地告诉你,对不起先生,大塑料袋2毛,小塑料袋1毛。除了多付了两三毛以外,塑料袋似乎并没有消失。原来,塑料袋已经更换了它的面貌,成了需要用货币衡量的工业品,从而退出了中国社会保存下来的最后的公共免费工业品领域。

    它曾经是免费的,至少在零售行业,它是一种作为商业附加的服务而存在的。正如你作为卖主卖一头牛要给买主提供一条栓牛的绳子一样:你总得让买主把牛牵回去吧。现在不同了,在一个非常合法的理由下,即绳子的材料污染环境,所以赶紧得把绳子消灭了,所以赶紧得制订政策,规定买主自己带绳子,并且如果你没有带绳子,那么绳子一毛一根,或是两毛一根。

    荒谬隐藏在如此似是而非的逻辑下面。即一种工业品因为它的材料是污染的,就取消了免费提供这种服务的必要性,从而将隐藏在这种工业品本身的那种免费的服务也当作污染物本身连带取消了。塑料袋子不是取消了,而是在交换、商品化的基础上复活了。这次,不是由卖主出资,而是改由买主出资。

    这还不够明白吗?这跟进餐馆吃饭是一样的。本来你要了份面,餐具是免费的;现在不同了,因为餐具、椅子、桌子是塑料制作的,所以必须付费才能使用。也就是说,你到照相馆照相照一张照片要花费5元了,但这只是照相的费用,现在要从镜头里洗出来因为要用塑料胶片,是污染的,所以得付费。

    这就是限塑令的全部真相:将塑料袋的成本毫不迟疑地转嫁到作为消费链条低端的劳动者身上,而商人在这次限塑令中没有任何代价。商人可以在买主答应付费的情况下随意支配塑料袋,而消费者由于身上不可能天天装着各式各样的袋子而不得不付出这部分费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