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中国变淮河流域“大水袋”为“大粮仓”

2008/7/11 14:41:46 来源:新华网

    在国际粮价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之时,中国酝酿多年的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工程开始提速。沿淮重要的农业省份安徽率先开始投入上亿元进行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淮河流域数十万亩耕地将由此免受常年的内涝洪水影响。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经过中国水利和农业专家的调研和测算,一旦国家和沿淮省市的治理工程全部启动,将实现年平均减淹耕地400万亩,改善耕地2200万亩,年平均增产粮食50亿公斤的目标。整个工程预计需上百亿元。

    “通过5到10年的努力,长年水患频发的淮河流域‘大水袋’就将变为‘大粮仓’,这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纪冰说。

    千百年来,“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就在中国流传。然而,不时泛滥肆虐的洪水对这个肥沃的天然粮仓构成了巨大威胁。

    根据历史资料,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两头翘中间洼”。以安徽省为主的2600多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

    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生产即会明显减产。在安徽省,沿淮易涝重灾区农民2007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比全省人均农民纯收入低1000多元。

    安徽省已经将扶持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为省政府近年来“几件战略大事之一”,制定了专门规划,并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纪冰介绍说,整个治理工程兼顾洪、旱、渍的防治,主要措施包括:新建、扩建、重建、技改泵站近50万千瓦,以及堤防加固(新建)、河道疏浚、涵闸加固(新建)、大沟桥梁重建(新建)、低洼地人口迁移等。

    安徽省水利部门与农业部门联合进行了调研、测算,总体排涝工程建成后,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内涝减淹面积约300万亩,防洪减淹面积约100万亩,改善耕地2200万亩,除涝防洪直接效益约78亿元,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疾病防治、救灾投入等间接效益约25亿元,多年平均增产粮食约100亿斤(安徽省目前年产粮食为580亿斤),数量相当可观。

    安徽省农科院院长杨剑波认为,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工程,统筹兼顾了淮河治理和粮食安全两个重要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过,杨剑波也为政府部门的治理提出了建议:建立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除了实施水利工程治理外,还要按照生态系统方式对淮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调整人与水的关系,推动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大粮仓”提供可靠的保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