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千万富翁掀起黄陂芦笋种植热

2008/7/28 9:58:46 来源:网友

      6月初,黄陂首届芦笋节隆重举行,中国芦笋协会主席陈光宇、国际芦笋协会前主席、意大利国家蔬菜研究所所长阿格拉斯提诺·佛拉委格拉博士等国内外研究芦笋的顶尖专家会聚一堂,对年产值过亿元的黄陂芦笋产业赞赏有加。助推黄陂芦笋产业在5年内飞速发展的,正是携千万身家转投种植业的左涛。

  俗话说,一步先、步步先。2002年3月与时任武汉市农业局副局长梅小丫的一次会面,改变了左涛的命运。梅小丫问他:“黄陂区姚集镇有2000亩的芦笋种植项目,你感兴趣吗?”

  当时的左涛在商海博弈已有10多年——1988年大学毕业在国企干了5年后“下海”,涉足证券、IT、典当和酒店业,个人资产已达数千万。经上网查询,他得知,芦笋是药食兼用的世界名菜,在西方国家素有“蔬菜之王”的美称。19世纪末引进我国,因市场售价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少,武汉的芦笋市场还是空白。

  梅小丫提供的这条信息让左涛怦然心动。

  千万富翁恋上芦笋

  日前,记者见到左涛,他正在阅读一本《关注“三农”问题》。他说:“当年,梅局长提供的信息我很感兴趣,但初涉农业,我心里还真的没底。”他语速缓慢,轻言细语,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

  毕竟是鏖战商海多年的熟手,左涛在下决心转身投入农业前,先出门考察去了。2003年2月,左涛前往当时中国种植芦笋比较成熟的山东省莒县、曹县和山西省清徐市等地考察,对这被称之为“世界蔬菜之王”的芦笋有了进一步了解。

  考察归来,这位千万富豪恋上了芦笋。

  但公司董事会上,左涛遭到包括自己兄弟左松在内的合伙投资人的一致“炮轰”。大家的理由非常清楚——IT、典当、酒店等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什么“移情别恋”非要跑到农村去“玩”芦笋呢?

  左松告诉记者:“我们炮轰了他,但是对他的决定没有起到什么影响。”左涛在董事会上给大家算了笔账——芦笋是一年定植,14~16年受益,有‘食品黄金’之称,市场‘含金量’自然不俗,“应该倾全部财力在黄陂打造芦笋基地。”

  “当时,我们黄陂区政府刚好及时向左涛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在黄陂安营扎寨。这可能是促使他下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黄陂区农业局王和平局长受访时笑称。

  2003年4月8日,注资600万元的武汉新辰食品有限公司在黄陂正式成立。同年5月,新辰公司投资100万在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建起了200亩芦笋种植示范基地。

  公司老总当起“菜贩子”

  基地创立初期,黄陂本土芦笋收获的数量非常少,且时有时无,难以形成消费链条,影响武汉市场对芦笋的正常需求。

  “市场培育是个艰难的过程,无货源就等于无法稳定市场,也就无法掌控有效的市场信息。为了‘补缺’,我就和司机(新辰公司初创期只有5人)轮流驾大货车前往山东、山西、江苏等地批量采购芦笋,以弥补、培育武汉市场,形成稳定的货源供应链。”左涛回忆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时仍津津乐道。

  左涛首先盯上的市场是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武泰闸蔬菜批发市场及部分大酒店。2003年4月,当时“非典”闹得很凶,这对每周必须跑趟外省采购芦笋的左涛来说压力特别大,一趟单程,大货车要跑30多个小时,沿途还常遇到防疫检测站。由于芦笋是新鲜蔬菜,到了当地要马不停蹄到各家各户收购,并马上集中冷藏至少5个小时后,再打包上车,日夜兼程往武汉方向赶。

  “我算是补了一课,芦笋拉回后,要迅速送到各蔬菜批发市场和酒店代销,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找人结账。我还充当搬运工、与菜贩子或厨房小工直接打交道……说句实话,我当时的心理反差特别的大,但有种精神在激励着我,权当是种体验吧。”左涛笑称。

  这一干就是一年时间。“菜贩子”左涛终于取得了不少的“真经”——其一,武汉市场需求量大,坚定了发展芦笋产业的信心;其二,狠抓黄陂芦笋基地建设是公司发展之根本。

  “千亩基地”引来群凤筑巢

  市场的反应巩固了左涛的信心,2004年,新辰公司将芦笋规模扩至千亩,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与左涛一起开始“种芦笋”的新辰公司的总经理陈华兵感叹地说,“要农户跟着我们一起干不容易呀,老百姓不见实惠是不会干的,我们向农户下订单,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对首次收获的种植户,购价不低于3.6元/公斤,次年不低于3元/公斤,让农民看到希望。”

  很快,公司的“千亩效应”引来了“群凤筑巢”效应——当年,蔡店乡桃花村、双河村、源泉村及王家河、前川、李集等多个乡镇农户种笋面积过万亩。

  黄陂区芦笋研究所首席农艺师曹作华告诉记者:“芦笋种植收益是水稻的7到10倍。近几年笋价比较稳定,春笋8元/公斤,夏笋5.4元/公斤左右。黄陂芦笋进入高产年后,亩均产量近1500公斤。”

  7月23日,记者来到蔡店乡桃花村采访了种笋大户吴清华。他采用大棚种笋10亩,去年每亩地净收近万元,成为黄陂小型创富的典型案例。吴清华告诉记者:“以前10亩田地种稻谷等传统作物,年收入总共不过万元。”

  如今,黄陂芦笋产业化明显提速,种植进入“大户时代”,吸引了地产商等老板,像黄陂坤润公司冯勇军、王汉平等10多名大户,他们种植面积均过千亩。

  黄陂区政府也趁热打铁——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凡种植面积达500亩或以上的,每亩配套基建可获扶持资金2000元,并无偿提供芦笋种苗……为了帮种植户规避气候风险,黄陂区推出农业政策性保险,一亩地政府买单20元保险费,以抵抗天灾。如果出现毁园,保险公司赔800元。

  据悉,看到农民种笋的热情高涨,黄陂区政府已把种笋项目列为区“十一五”重点产业调整规划。

  引领黄陂芦笋产业扩张

  芦笋种植产业上了规模,在大家都忙着种芦笋时,左涛又盯上了芦笋加工产业。2005年,新辰公司投资2000多万在武湖征地50亩,建芦笋及蔬菜加工厂,将芦笋做成速冻产品,除少量供应武汉本土酒店超市外,几乎全部销往海外。

  随着芦笋基地井喷式发展,新鲜芦笋大量上市,为了提升新鲜芦笋附加值,芦笋深加工摆上了左涛的议事日程。经与合伙人商量,他们决定投入500万元,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湖北农科院等院校专家合作,联合研发芦笋深加工产品——芦笋胶囊、芦笋冲剂、纯芦笋茶,芦笋绿茶等一系列芦笋深加工产品。

  这时的左涛,俨然已是黄陂芦笋产业的领军人物,他要拥有与市场相抗衡的自主品牌——“汇龙源”牌系列芦笋深加工产品及“黄陂芦笋”相继注册成功!随后,他又顺势扩张,目前正与美国摩根投资公司、武汉光谷创投等多家风投公司接触,欲融资做强做大黄陂芦笋产业,全国芦笋种植加工重点基地非黄陂莫属。

  今年初,新辰公司再次“发力”,投资3500万元建二期加工厂,现代化的大型速冻冷库、芦笋茶和芦笋胶囊生产线年底建成投产。

  黄陂区农业局局长王和平表示,到2010年,黄陂全区芦笋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行业年产值突破8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芦笋之乡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