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何必为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而恼羞成怒

2008/9/7 7:33:30 来源:中新社

       超市货架上的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


  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1886.HK)联合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子公司将以总价179亿港元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3日上午复牌的汇源果汁股价随即跃至10.94港元,大涨164%。对于此次收购,国内某著名门户网站发起的投票结果显示,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在一些论坛上,不少人在宣泄对此事的不满,一些人甚至宣称“从此汇源将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延伸链接:商务部称尚未收到可口可乐有关并购申请材料
  
  市场大潮中,资本为王,资本运作由市场规律在操纵,企业是纵横捭阖还是引颈就戮,是合纵缔交还是连衡成局,皆由时势和利益决定。然而,可口可乐旗下全资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一事,却引来轩然大波,在坊间,唾骂汇源老总朱新礼者有之,号称从此抵制汇源果汁者有之……这真是咄咄怪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而汇源果汁乐于被可口可乐收购,双方一拍即合,与卿何干?况且,汇源公司本是私企,老总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消费者何需置喙,又何苦愤愤不平?
  
  其实,也莫怪消费者大动肝火,也应该理解消费者的自做多情。在多年的熏染中,不少消费者已然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结,而历史上曾经的屈辱曾经的苦痛,总被不时渲染,以至代代相传,让人刻骨铭心。具体而言,这么多年来,汇源公司被打扮成饮料行业中民族品牌的领头羊,而汇源老总朱新礼素有中国民族企业家代表之称。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国内品牌善于打悲情牌,善于运用国民的民族情结。朱新礼有句名言:只有一个国家的企业家队伍成熟了,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才会更加让人看得起。娃哈哈老总宗庆后恐怕是最善于运用民族情结的一个本土企业家了,与达能的官司处于胶着状态时,也正是他打民族牌和悲情牌最急切之际。这些企业家仿佛找到了对付强敌的终南捷径。
  
  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渲染以及各路舆论的助阵,不少国民真的以为国外的饮料巨头一旦收购了国内饮料企业,便大厦将倾、国将不国了,于是奋然联合起来,高喊支持国货、支持民族企业,不止呐喊,还慷慨解囊,纷纷购买国货。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以汇源公司为例,在这场收购案件中,朱新礼一下子套现74亿港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获利的是个人,与消费者多大关系呢?要是真的为消费者为民族企业着想,也未必卖了。还比如宗庆后,鼓动大家支持民族企业的是他,拥有美国绿卡的也是他,涉嫌偷漏税的还是他。也许大家越激奋,越有人偷着乐,并窃喜:打民族牌真是屡试不爽。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中国饮料协会的年会上,宗庆后强调民族企业民族品牌决不能对外资开放。“不能开放,你1996年就把股份让给人家?”朱新礼揭他的“短”。宗庆后颜色立变。国内一些企业为何愿意和洋巨头合作?正如达能方面所称,“我们从来不强迫别人与我们合作,也从来没有人强迫达能与之合作。”诚然,强扭的瓜不甜,宗庆后之所以和达能合作,是趋利;一些本土企业家动辄喊“狼来了”,老是高呼振兴民族企业,其价值取向仍然是趋利。正因为如此,朱新礼也才愿意把汇源公司卖给可口可乐公司。这在场收购案中,有关利益,无关民族。
  
  让民族的归民族,让品牌的归品牌,别把民族情结当作赚钱的工具,当作对付洋巨头的工具,否则只会弄巧成拙。当今之势,资本只要足够强,并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些人大惊失色,大为忿然,认为是民族之辱;当联想并购IBM的一部分,就备感扬眉吐气,仿佛扬我国威似的,说白了这是狭隘的民族情结。
  
  其实,民族牌是把双刃剑,劝君还是少打民族牌,让市场更纯粹些,让共同价值更多些。《南方周末》9月4日报道了这些案例,譬如,在中国金牌一直遥遥领先的情况下,中国主流媒体没有炒作“雪耻”、“爱国”等排他概念。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举办奥运会,高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不是爱国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以人为本的情怀具有世界级的打动力,奥运也是人本的外化。诚然,时代不同了,过多地渲染仇恨,过分地强调民族情结,甚至制造民粹,都行不通了。
  
  总之,让民族归民族,品牌归品牌,别再为汇源被收购而恼羞成怒,上纲上线。如果实在关注国内企业,就应该追问汇源为何愿意被收购?是体制环境还是经营艰难,是金蝉脱壳还是转换阵地…… 作者:秦淮川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