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罗非鱼出口不赚钱 掉头转内销

2008/9/24 15:52:43 来源:网友

    2007年10月,广西农垦国有沙塘农场作为柳州市第一个注册的出口罗非鱼原料基地,让罗非鱼首次“飞”到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柳州市水产品出口零的突破。谁知近段时间,该基地的罗非鱼却调头“游向”本地市场,出口陷入了停滞状态。近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出口停滞只因不赚钱

  据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的杨军介绍,柳州作为区内重要的罗非鱼养殖基地,2004年就被自治区定为罗非鱼产业发展重点分布区。为拓展水产品市场,2007年10月20日,柳州市首批2500公斤优质吉富罗非鱼由广西农垦国有沙塘农场装车运往南宁。这批罗非鱼以每公斤7.2元的价格出售给南宁百洋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加工,然后出口到国外。

  为何罗非鱼会突然停止出口?

  “出口还没有在本地销售划算!”沙塘农场养殖户梁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10月,柳州市罗非鱼的市场批发价为每公斤6.6元,他们以每公斤7.2元的价格卖给南宁市百洋食品有限公司。看起来好像有点赚头,但细算起来则没有,因为差价给每公斤0.6元的运输费抵消了。

  养殖户石荣光说,除了运输费外,出口罗非鱼还得要交一笔检疫费。何况南宁也是全区较大的罗非鱼养殖基地,当地养殖户可以在家门口进行罗非鱼加工,与他们“抢食”竞争力不大。

  广西农垦国有沙塘农场生产经营部部长苏新平说,罗非鱼的养殖户将主要精力转入内销,将市场定格在本地,不利于柳州市罗非鱼优势产业带的建设,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产业升级急需加工链

  柳州市罗非鱼停止出口,导致了市场的萎缩,打击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罗非鱼养殖户不愿走出国门的深层次原因,是柳州缺乏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导致了罗非鱼有规模无品牌现象的出现。

  沙塘农场有关人员表示,目前柳州市罗非鱼养殖仍处于个人发展阶段,养殖户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没有实现规范化.水产养殖网.另外,虽然柳州市已有沙塘农场、市农工商公司、柳江县成团镇白露村“滚水坝”3个罗非鱼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但柳州市罗非鱼行业的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深加工的技术支持,缺乏自主对外出口的能力。

  杨军告诉记者,柳州市正在采取措施建立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引进1-2家罗非鱼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带动柳州市罗非鱼产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