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法新社:“奶粉危机”不会打击购买热情

2008/9/29 6:37:33 来源:环球时报

  对于中国近期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法新社9月28日一篇文章以颇为调侃的口吻说:这种事情在毛邓时代不可能发生,因为直到改革开放,奶制品才摆上中国人的餐桌。
  该文回顾说,当西方人在二三十年前进入中国时,竟然找不到奶制品,而且只能购买一个中国目前还在流行的陶制酸奶瓶吸点酸奶解馋。文章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城市的中国人才第一次买到奶制品,那时候,有能力购买哪怕一小升牛奶都可以被看成是有钱或奢侈的象征。之后,牛奶商们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加速发长。
  文章称,这几年来,中国的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奶粉和传统的牛奶、奶酪和牛奶饮料,它们不仅口味多样,而且还用数不清的纸盒、罐罐等包装,让人眼花缭乱。
  文章继续说,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只喝掉1.2公斤牛奶;但就在去年,平均每个中国人的牛奶量已达到26.7公斤。当然与发达国家的公民相比,中国人喝掉的牛奶比西方人要少10倍。
  英国研究机构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的统计,中国过去五5年牛奶销量增长了128%,儿童奶粉的销量则增长了185%。
  一位在北京超市购物的退休女士说:“牛奶已替代了一些传统食品——稀饭、豆浆还有面条。”
  另一位退休女士说:“30年前,成年人哪里有多余的钱买些没必要的东西。现在就不同了,我们之所以买奶制品喝,第一是方便省事,第二是它能补充钙和蛋白质,而且还容易消化。”
  文章最后说,如今的上海有50%的母亲都用奶粉喂养宝宝,而城市的现代女性们也多用奶粉作为分娩后恢复身材的有效食品。这些都说明,当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奶粉危机”并不会打击人们对奶制品的热情。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