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红酒行业地震解百纳是谁的?(5)

2008/10/22 16:19:03 来源:经济半小时


    简单纠纷何故6年未决?

    刚才《商标法》专家给了大家一个权威解释,解百纳并不是葡萄酒的通用名称,也就是说它可以注册成为商标,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些失望,原来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争来争去,却并没有多少悬念可以探求,也不是什么难缠的官司,可为什么一个法律上如此明确的定性,在商标主管部门那里却出现了多次反复?到底有哪些因素在推动着这场争论六年来不断升级?

    一个关于解百纳商标的纠纷为什么会持续6年反反复复,还会让国内葡萄酒行业数十家企业卷入其中,掀起一个行业对一个企业的战争,调查发现,纠纷背后是各方的利益博弈。

    中粮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飞:“可以说是整个行业这么一致地快速地联合起来进行维权,这个事情确实是我们认为张裕注册解百纳侵犯了行业的公共公有资源。”

    山东威龙集团公司副总裁焦复润:“对整个行业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可能是对我们葡萄酒行业是个毁灭性的灭顶之灾。”

    结盟企业代表认为,国内几乎所有的葡萄酒厂都在生产解百纳葡萄酒,如果张裕成功地将解百纳注册为商标,其它酒厂就不能再使用解百纳三个字,而解百纳在国内葡萄酒市场至少占了10的比重,这样,其它厂家就不得不把目前的市场拱手相让给张裕公司,还会面临张裕的索赔,因此,张裕有垄断公共资源之嫌,但专家对此另有看法。

    中华商标总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葆霖:“你要说几十家已侵权了,这个商标就应该撤消,应该公用,这种说法怎么能够有说服力,所以在90年代末,这些企业使用解百纳应该说使用本身是不对的,张裕应该是起来反对的,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半小时观察:品牌不是“大锅饭”

    “解百纳”,点燃了张裕与中国整个葡萄酒行业的战争。因为各方利益的博弈,一场本来道理很明白的商标战,演变成了打了六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口水战,这虽然只是一个个案,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个品牌的诞生,凝聚了企业无数看的见和看不见的投入,解百纳三个字的含金量,也就由此而来。虽然,集结在解百纳的名头下,众多葡萄酒企业参与了一个葡萄酒市场的创造过程,共同分享了市场的回报,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最早拿出这个品牌,最早想到把它注册成商标的,还是张裕。对张裕的举动,很多企业不服气,可是法律就是这样,黑是黑,白是白,如果因为大家都在用解百纳,而法不责众,那法律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包括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在市场市场里,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它就像西餐中的分餐制,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把各自盘子里的蛋糕分清楚。但是,从解百纳纷争当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其实到现在还是改不了吃大锅饭的习惯,看到别人盘子里有好菜,谁都想变着方地夹上一筷子。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张裕这次站出来说NO,不许动它的蛋糕,恰恰就触动了这个潜规则,因而犯了众怒。

    我们总说,中国企业有产品没品牌,可是,在吃大锅饭的潜规则下,一个品牌还没出国门就会被分干净的话,怎么可能诞生一个世界性的大品牌。尊重品牌,尊重知识产权,这些话不是说说而已,更应该放到利益的天平上去称称,看看它究竟有多少份量?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