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中国乳业四大顽症未除

2008/10/29 16:43:29 来源:羊城晚报

  经过一个多月“运动式”的检查、清理、整顿,由三聚氰胺引发的乳业风暴趋于平缓,但是对这一事件的检讨和反思,还远未到可以结束的程度。牛奶中出现有毒的三聚氰胺是偶然的吗?中国乳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乳品“四大顽症”

  业内所知的乳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有很多,三聚氰胺只是冰山一角。

  一是抗生素。一些奶牛因疾病使用药品,由此很容易造成大量抗生素存留在奶中。如今行业内还出现了青霉素降解酶等化学物质,将其掺入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便可“合格”通过检测。

  二是防腐剂。鲜奶是各种食品中保质期最短的一类,然而现在很多牛奶的保质期长达8个月甚至1年,业内人士开玩笑,就是毒药放上一年多都可能过期了。为拉长保质期,如今牛奶中的防腐剂种类繁多,有的是国家允许的,有的是国家不允许的,加入之后谁也不会在包装上明示。

  三是增稠调香。真正的牛奶是清淡的鲜香,而如今越来越多牛奶走黏稠、浓香路线。一些乳企收来劣质奶、过期奶甚至假奶,增稠调香后,产品反而味道更好。个别乳企的奶产品靠添加剂来增稠调香,却打出“高端纯牛奶”的噱头大加宣传,价格比正常奶高出几倍。

  四是产地标识不明。一些大品牌在全国不少地方建厂,但包装上只统一打出总公司一个产地,然后加印一个特殊编号来区分产地,供企业内部掌握。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无法辨认手中的产品是总厂生产的还是分厂生产的,什么批次也不清晰,给消费者维权带来很大困难。

  畸形扩张“四大怪”

  这几年,乳业畸形发展中的种种怪象让人难以理解。

  第一怪,高温奶、超高温奶取代巴氏奶成为市场“主打”。在发达国家,高温奶只有在找不到就近奶源的市场才有,但在中国,质次价高的高温奶却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原因有三:一是高温奶保质期长,便于长距离运输及销售。二是从技术上讲,高温奶更加便于增稠调香,多数添加剂只有经高温处理才能发挥作用。三是国际大公司大力支持几家乳企扩张从而拉动设备和包材销售。

  第二怪,大规模工业化的乳制品行业依靠的仍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散养。散养的牛奶很难集中收购,一般鲜奶挤出来几个小时就会坏掉。奶农在牛奶销售旺季还能受益,但是到淡季一旦乳企降价或者减少收奶,奶农就会苦不堪言。

  第三怪,养牛的没有贩奶的赚得多。目前我国牛奶生产、销售链条上的价值分配严重失衡:在大型超市,牛奶卖场内的促销员比其他任何卖场的都多;在奶站,乳企给奶贩子的管理费占到每吨原奶价格的近20%。一吨奶的促销费用比加工费用还高,整个行业不知道价值到底产生在哪里,不知道价值到底该怎样分配。

  第四怪,守规矩做奶敌不过快速扩张。有几大品牌在企业做大上屡创“奇迹”,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却越积越多。

  品牌保护与乳业健康孰重?

  这次事件发生后,几家大牌乳企以保护产业、保护奶农为借口,呼吁国家不要整顿过严,并且对他们出资补贴,这其实是在误导。因为对乳业这样的大众食品行业来说,只要有人喝奶,就算再大的品牌倒掉了,也不会让整个行业垮掉。

  与对乳业问题遮遮掩掩、出于保护品牌目的不彻底整顿乳业相比,政府更应该做的是限制行业垄断,加强质量监管。中国最大两个乳业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50%,已经进入行业高度垄断状态。牛奶属于大众食品,大众食品行业本身就不应当垄断。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盲目“扶大”,而是完善制度。目前乳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亟待细化。比如牛奶中的各种添加剂,不允许加的要管住,允许加的也要让乳企在包装中标出来,不能再让企业以“添加剂属于商业机密”为由,随意暗箱操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