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三聚氰胺后我们还要扮演多少次白鼠

2008/10/31 10:51:27 来源:郑州晚报

   在鱼粉、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饲料生产企业和原料供应商纷纷寻找新的蛋白原料替代物,降低成本。三聚氰胺的废渣借此机会以“蛋白精”的身份混入各种原料中,提供虚假蛋白含量,供应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饲料行业,牛羊饲料、禽饲料、猪饲料和水产饲料都或多或少地混有“蛋白精”。

    谁让三聚氰胺长成了“大树”?

    当三聚氰胺包装成“蛋白精”后,市场上的流通价格最高时可以达到4000元/吨。而饲料行业在饲料中添了“蛋白精”后,通过降低成本同样也实现了牟取暴利的目的。如此赚钱好事,三聚氰胺在饲料行业中长成“大树”也就不奇怪了。

    早在2007年7月,农业部下发《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蛋白精”违法行为的通知》,这说明农业部对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是知情的。然而,一纸通知的落实结果,竟然是三聚氰胺通过“鸡”下出了“蛋”。

    我们还要扮演多少次小白鼠?

    显然,在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是一种潜规则,是许多厂家心照不宣的路径选择。直到有一天在外力介入下,才偶然东窗事发,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才恍然大悟,获悉秘密。

    潜规则很可怕,但比潜规则更可怕的是潜规则圈子化。换言之,我们不知道这一潜规则,这一潜规则只在一个圈子里流行,危害的却是大众。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帖子让人百味杂陈——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知识的全面普及: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牛奶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如今该加上从饲料里、鸡蛋里认识了三聚氰胺!

    究竟还有多少圈子化的潜规则?究竟我们的身体还要扮演多少次小白鼠?

  “蛋白精成果”线索不能轻易放弃

    中科院不必急着否定“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就是三聚氰胺,也不必急着推得一干二净,因为纠葛之说虽源自网帖,却仍有多处疑点需要破解。

    网帖上所称“应用技术研究所”确实属于中科院,已在2001年撤销。高银相曾任该所领导,不过其本身为行政后勤人员,并非技术人员。中科院研究生院称,其人多年未再涉足该类事宜。可牌子撤了,技术不会就此“人间蒸发”。当年的研究所班子散了,技术人员会不会仍在“单干”?技术会不会早已卖给了某一个饲料生产厂家?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即便是行政人员,也一样可以怀揣“秘笈”悄悄地在外面“兼职”。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