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果冻市场突破“喜之郎”垄断的思考

2008/11/6 13:59:36 来源:慧聪网

    果冻,固体的形状,液体的感觉,因其形状小而被称之为布丁。果冻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尽管它只是诺大的食品产业中很小的细分市场,却获得了年销售额达100亿的业绩,正所谓小布丁、大市场。    

 

    "果冻布丁喜之郎"--这一句概念占位的广告语也因此让"喜之郎"成为了中国果冻食品的代名词,虽然"喜之郎"并非是中国果冻食品的标准缔造者,但是却占据了中国果冻市场的绝对寡头地位,成为了中国500多家果冻企业的标杆。

    而随着其市场地位马太效应的不断加强,其品牌效应不断增加,而广告投放却逐渐减少。以2007年为例,"喜之郎"广告投放2千万,不足其销量总额1%,但是这个数额却是比一些企业的年度总销售额还多,这也是让众多的同行小辈们心中大为妒忌及羡慕之处。此外,"喜之郎"长期以央视高端媒体作为形象传播媒介,更是树立了难以逾越的高端品牌形象门槛。   

    对于后起及弱小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分得果冻市场1%的市场份额已是惊喜,这也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目标和心理慰籍之处,因此,突破,一直是后起者的努力方向;但是,尽管我们看到如"金娃"、"徐福记"、"蜡笔小新"等为代表的二线果冻品牌一直在寻找着市场突起之路并已取得一些市场成果,却没能和"喜之郎"一样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空间。"金娃"一直想依托品牌概念突围"喜之郎"的防线,"徐福记"想借产品的不断创新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都只是赚到了果冻市场的一点碎银。   

    其实,原因很简单,之所以后起者不能超越"喜之郎",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走着和"喜之郎"类似乃至相同的营销思路--类似的包装、价格、渠道、终端、促销行为、甚至于类似的广告表现等等,堆头、陈列等等就是彼此在终端竞争表现的唯一所在。当然,还有就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因素,如"喜之郎"专注做果冻,而其它果冻企业多数为多元化,果冻只是其食品品牌架构或产品线中的一部分。

    传统的市场推广、新闻炒作等营销行为"喜之郎"都做过了并为其树立了成功的在位优势。时光不能倒流,市场环境已随时间而变,"喜之郎"的成功固然有其历史的和一些客观的原因,但这些传统营销做法只能作为新品牌立足市场的"常规武器"。   

    那么,如何突破"喜之郎"的诺曼底防线呢?   

    策略思考:面对如此"强敌",既然我们不能从大的市场战略方面突破,就必须从某一个小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切入消费选择并做专做强,让某一点成为牵制整个市场的战略重点,从而取得市场的生存权和话语权。

    市场博弈分析:成功的市场竞争取决于二个因素,即提供的影响市场销售的机会和影响消费接受的理由。在这两个因素之中,机会与理由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存在决定消费需求意识,需求意识拉动市场供给的存在。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机会的存在模式及消费接受的理由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那么,我们就有赢得市场博弈的功能。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