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中国和东盟对粮食的生产消费不是粮价上涨主因

2008/11/6 15:10:00 来源:广西新闻网

  有关专家5日在此间举行的二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上表示,近年来的粮价上涨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对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关系不大,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长期供需不平衡等才是粮价上涨的主因。

     “有人认为,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的粮食需求增加是粮价上涨的很关键因素”,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说,然而,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的情况并没有支持这样的观点。除玉米外,中国大米和小麦价格比世界平均水平增加缓慢。“直到现在,中国大米和小麦的价格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武拉平说,从中国和东盟国家对粮食的生产和消费情况来看,二者在粮价上涨中也没有起到太大的负面作用,反而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

  他介绍,以大米为例,中国和东盟国家是世界重要的大米生产区和消费区,也都是生产大于消费的国家,均有出口的潜力,近年来东盟10国每年都净出口大米1000多万吨,特别是泰国和越南近几年来每年两国都净出口1300-1500万吨,而中国的大米净出口也在700-800万吨。2007年在国际粮价高涨时,泰国和越南净出口大米1430万吨,中国的净出口也达到700万吨。“这些国家实际上为增加国际市场大米供给、稳定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应是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他说,在小麦和玉米方面,中国在这两个品种上都是净出口,而东盟国家对于小麦、玉米的生产和消费都不大,不会对国际市场和价格产生太大的影响,其发展趋势也基本稳定。

  武拉平分析认为,从全球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来看,玉米和小麦自2005/2006年度以来消费均超过生产,导致库存下降,这是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而产大于销的大米的价格波动,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价格暴涨,则是由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等短期因素和长期供需不平衡等造成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