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转基因技术事关粮食安全

2008/11/29 11:14:02 来源:网友
转基因食品
  粮食安全离不开转基因技术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作物?
  黄大昉:当前,农业面临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种植业生产上,粮食一度徘徊不前,棉花出现滑坡,油料开始减产。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很难获得大幅度增长,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记者:转基因作物有哪些优点?
  黄大昉:转基因技术能对农作物的质量、数量进行精确的改良和提高。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抗逆能力(包括抗病、抗虫、抗冻、抗除草剂)和营养品质等方面较传统作物有显著改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缓解了环境的不断恶化。
  抢占转基因技术制高点
  记者:请您谈一下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黄大昉: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抗虫棉的育成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在这项成果的带动下,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以及林木的研究进展迅速。
  目前,除抗虫棉以外,转基因抗虫杨树和抗病毒木瓜已被批准大规模生产应用,其它转基因作物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尚未推广应用,产品也未进入市场销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以及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的地位如何?
  黄大昉:自1996年到2007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9亿公顷,12年间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67倍,推广应用速度之快为近代农业科技发展上所未见。
  尽管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基本建成了转基因育种研究与开发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基因产权,并独立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国家。
  记者:转基因技术未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黄大昉:目前各国研究开发的多是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它们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减少农药使用,节约劳力、增产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上。
  下一代转基因作物将以抗旱抗盐碱、有效利用氮磷钾肥为目标;从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品质优、营养丰富、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食品更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已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能保障安全
  记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如何?
  黄大昉:同传统食品相比,有些转基因食品甚至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比如说非转基因玉米,往往会因为虫害而诱发霉菌毒素感染,这样一来,无论是食用还是做饲料都会产生危害。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主要因为对转基因知识了解的还不多。事实上,今天我们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已经不是自然进化而生的野生种,而是经过千百年人工选育,即转移基因创造的新物种和新品种。
  基因工程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方法不一,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但基因工程能使其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人类现在食用的食物,其本质也是转基因食物。
  转基因食品所转入的基因对人是安全的,而对害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也就是说,转基因像长了“眼睛”,只杀害虫,而不伤人。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对环境,对整个地球都是有利的。
  转基因食品种类不断增加,至今仍没有发现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对健康造成损害的事例。
  转基因食品简介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基因转移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