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中国拟制定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2008/12/9 14:09:06 来源:网友

  卫生部最新披露,全国因问题奶粉已导致29万婴幼儿患病。而“三鹿事件”余波未平,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的奶粉中也发现了三聚氰胺。

  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鱿鱼用氢氧化钠浸泡,生姜被硫磺熏过,蜜饯中加入过量防腐剂,在豆腐中掺加医用废石膏成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一切,都是食品添加剂之过吗?

  祸起添加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食品色香味等外在品质,一些食品企业过度使用添加剂,已经远远超出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想象。”我国惟一的食品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陈洁教授这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食品企业人为“掺假”,为经济利益,把化工原料添加到食品中,极易造成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有20多年食品安全检测经验的江南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副主任刘杰说,国外食品安全事件多为细菌性污染造成,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掺假”造成的,比如“阜阳奶粉”、“三鹿奶粉”“红心鸭蛋”、“毒火腿”、“毒大米”都属此类,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破坏我国出口食品形象。

  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向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工原料,成为造成食品添加风险的两大主要形式。

  多位食品安全专家表示,目前,食品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存在4大类问题,一是使用目的不正确,一些企业使用添加剂并非为了改善食品品质,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而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感官需求、降低成本,违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二是使用方法不科学,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要求,超范围、超量使用;三是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没有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四是未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识,误导消费者。

  刘杰认为,在食品添加剂的经销流通环节中,也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单体型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公开,价格比较透明。但还有一些复合型食品添加剂,由于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受到了工厂的欢迎。这些复合型食品添加剂配方成分、含量往往是保密的,工厂使用时因为不知道配方成分,可能重复添加而超过使用极限。同时,配方中是否含非法添加物,下游工厂根本不了解,也可能像三聚氰胺一样,挂着“蛋白精”的美丽招牌,进入流通环节。

  另一方面,尽管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并无安全问题,但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出于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故意在标签中写上“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等字样,更使食品添加剂背上恶名。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