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理性看待“进口奶粉暴涨六成”

2009/1/19 8:55:18 来源:荆楚网

  记者日前从深圳海关得到消息,“三鹿奶粉”事件后,去年乳制品进口均价大涨六成多。该事件还导致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的价格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两者每吨差价增加近千美元。(《信息时报》1月18日)
  “结石奶粉”事件暴发后,以三鹿为代表的国产奶制品品牌遭遇集体重创,市场信誉度降至冰点。虽然此后,奶制品行业试图运用各种方式来挽救消费者信心,譬如大幅降低,发出诚信承诺,相关部门也通过严惩相关企业和责任人,抬高监管门槛,但效果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国产奶制品还要经历怎样一个漫长的冬天。
  奶粉事件曝光之初,进口品牌奶粉曾发出不涨价的市场信号。但谁都知道,那不过是为了避免留下一个“趁火打劫”的坏印象而已。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洋品牌涨价是迟早的事情,区别只在动作的快慢,幅度的多少。所以,面对“去年乳制品进品均价大涨六成多”,相信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接受这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面对市场的失守,国产品牌羞愧难当,面对价格的攀升,消费者郁闷不已。但谁又能说,现在的局面,不是市场规律下的一种必然?任何一种商品,尤其是食品,价格,档次,质量,固然都是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但安全则是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品牌将一文不值,所有的努力将付之一炬。有理由相信,洋品牌的暴涨,是建立在消费需求之上的,而消费者之所以追高不就低,也正因为他们首先要选择安全,尽管这是一个相当无奈的选择。
  由此,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进口乳制品的暴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三鹿事件曝光前,国内奶制品行业经历了多年了快速增长,三鹿上市在即,国际化战略布局也已初步完成,前途一片光明。国内企业的雄起,也就意味着洋品牌的步步退守,形势一度严峻。然而在危机之下,洋品牌等来了翻身的机会。不要认为是偶然,走了狗屎运,而应看到洋品牌是如何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方寸的。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在受审时曾说,三鹿添加适量的三聚氰胺符合欧盟的标准,但事实证明,这个标准似乎在欧洲并不适用。
  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接受忏悔,这或许是民族品牌生存和发展的代价。在洋品牌奶粉暴涨的六成多里,相当一部分是安全的价值,诚信的分量。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残酷的隐喻,安全就是生产力,诚信就是市场占有率和丰厚的利润。这样的教训,对国内品牌来说,或许有些迟,但为时未晚。当然,我们原本可以不必走这么一条大大的弯路,但不走这样的弯路,我们又怎会有如此的切肤之痛呢?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现在的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决不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造成的。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重振之路,还将有赖行政,司法以及行业自身共同发力,携手并行。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所有人都在期待。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