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鱼尺”有望解决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问题

2009/3/2 16:08:52 来源:新华网

  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一直是个世界难题,华东师范大学程和琴教授主持的科技部与欧盟科技合作专项——“海岸带管理多用户交互工具模型协议研究”近日取得重大进展,研发出测量海鱼大小的“鱼尺”,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福音。

  这种“鱼尺”是一种印有常见经济鱼类可以被捕捞的最小体长的工具,用柔软而有韧性的塑料制造而成,能够任意卷起放在口袋里,类似卷尺,携带方便。“鱼尺”为渔业资源管理增加了一种简单、清晰、容易理解和容易实施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

  程和琴教授介绍说:“尺子上每种鱼最小的体长是根据对鱼生长规律的研究设定的,达到这个体长的鱼绝大部分都到了初次性成熟期,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任务,可以被捕捞。如果渔民捕小于这个体长的幼鱼,整个鱼种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还可能会灭绝。这样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出现了问题,后人就可能无法享受这种鱼的美味了。”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同过渡捕捞现象做过斗争,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管理上仍存在一定困难。程和琴为首的项目组经过对我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的大量调查认为,建立一种科学专家、渔民、鱼商和消费者共同认可的捕鱼标准,是杜绝过渡捕捞现象的关键问题之一。

  渔民是以捕鱼为生的,如果捕鱼数量不够,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想鱼尺上的“尺度”发挥作用,只考虑科学结论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到渔民的利益。于是课题组在理论开捕体长与渔民、市场建议开捕体长基础上,提出了东海区带鱼、小黄鱼、银鲳、鲐鱼以及黄鲫五个鱼种可以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尺度,并开发出了相匹配的“鱼尺”。

  程和琴认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需要全人类“总动员”。渔民要用这个鱼尺判断捕到的是成鱼还是幼鱼,甚至用其来调节网目直径大小。消费者可以携带鱼尺到市场上检查他们所购买的海产品是否大于最小可捕体长,拒绝买幼鱼。鱼商要用“鱼尺”来调节渔民捕获物中成熟个体的比重,从而对渔民施加压力,使其停止捕捞幼鱼。程和琴还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在社会营造起使用鱼尺的氛围,为子孙后代留下渔业资源这份“家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