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用信息化剪开“三农”中国结

2009/3/10 9:25:4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童辰

沈长富是老代表了,作为重庆移动公司的董事长,2008年3月,他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专访,主题是“用信息化改变农民命运”,其中谈到了中国移动以重庆为基地的一些打算和实践。经过一年,他的体会更深了:可以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口,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的关键环节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农业将会呈现出许多专业化、规模经营的农业组织,这是将来农业经济的主流形态,但农业组织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他们需要把千家万户农户统一到一个标准的工作形态下面,从生产组织调度,从产品销售,从内部认证沟通,都需要信息化?

   沈长富认为,目前中国农村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用传统的工作方式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农民对农村的很多干部往往有意见,有的意见还很大。主要就是信息不公开、不对称,这就使得农村干群关系紧张。

   沈长富说:“我们当时在农村的时候那么穷,大队长其实也很穷,但农民对大队长的意见很大,何况是现在。当前如果没有信息化使我们的政策、为民的措施在阳光下运作,农村政权可能会遇到大问题。所以,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必需手段。”

   “农民就更需要信息了,何况现在处于转轨阶段,很多农民还是单家独户,生活上也需要。”沈长富认为,农村信息化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统筹城乡的一个关键环节。

  普及农村信息化

   “但是,现阶段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突出的是农民问题。一方面,城市化的关键指标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另外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地都在为农民工的就业操心,仅重庆就有几百万的返乡农民工。”他说。

   在沈长富主动请缨下,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重庆开通,成为中移动“农信通”的基础平台。2008年1月1日,这个网站开通了1258266务工平台,以电话拨打+人工呼叫中心+外购务工信息+网站数据库+网下人才招聘会等形式,为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之间搭建一座信息化桥梁。

   据最新统计,1258266热线已经累计27万次拨打,目前日均拨打超过2000人次;有超过12万农民工登记求职资料,有1.1万农民工通过拨打热线实现就业,意向就业率8.6%。

   今年1月,重庆移动联合重庆市统筹办、劳动局、信产局,发起了为期5个月的“万岗寻您”特别呼叫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拓展企业资源,为返乡农民工大户——重庆输送就业岗位,目标是5个月实现农民工就业引导100万人。

   重庆移动农信通负责人透露,每分钟农民工求职电话,企业要亏损近一块钱。

   除了农民工就业,“农信通”还涉及农村、农业问题,这套综合的服务系统,加上移动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提供给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的特制终端,构成了一个综合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已经推广试点,并有不少地方尝到了甜头。

   目前,对农信通,“我们企业已投入3.5亿,”沈长富说,“但是只覆盖了很小的一块地方,从信息化到推广阶段到普遍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但方向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