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沛县农业立县打“高效”牌 科技创新提升高效农业品质

2009/3/10 14:37:46 来源:网友

  高效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农业和标准农业,不掌握技术就无从谈起品牌和标准,沛县农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培育优质果品、创汇蔬菜等。

  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沛县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商品化率,才使农业主导产业逐渐转变为优势产业。

  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沛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让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农业开发,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为平台,加速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同时,特别注重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紧紧抓住创 新成果的适用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两个关键环节,把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组织技术培训、建设示范基地等,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使全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果品产业是沛县的传统产业,沙河林场是大连片果园之一。但是几年前,这里的果农常常因为果品品质差、难以销售犯难。为了让传统产业搭上现代农业发展列车,2000年以来,农林局本着高投入、高品质的发展思路,引进红富士品种,全面推广果树无公害栽培管理等各项精品果蔬生产综合技术,果品质量有效提高,产品销路明显突破,红富士苹果逐步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果品品牌。目前沛县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规模种植精深加工

  高效农业首先应当是规模农业。如果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其种植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也很难有好的收益。

  以黑木耳食用菌生产为主的龙固镇,近年来在该镇溪阁村的带动下,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目前全镇36个行政村有32个村生产木耳,10个村已形成规模生产,全镇拥有标准木耳生产大棚5000多栋,生产规模6000万袋以上,鲜品产量超过0.6亿公斤,产值1.1亿元以上,效益达到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已成为江苏省木耳生产第一镇。

  蒜薹是沛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几年前,全县仅有数千亩,现在已经发展成张庄、敬安、栖山3个镇集中连片35万亩的规模,亩均效益2600元左右;大蒜13.5万亩,亩均效益3700元左右;黄皮洋葱15万亩,亩均效益4000元左右。蔬菜生产由过去的零星、粗放种植转变为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占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

  形成规模后,高效农业还应当进行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一条龙,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生态循环农业显身手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种生产方式,它吸取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健康、增加效益、持续发展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沛县狠抓农村节能减排,抓好能源节约,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工作,走出了一条有效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

  开展清洁田园工程,实施节水农业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全面开展土壤“一查两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达87.4%。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沛县每年产生的作物秸秆量达80万吨,以前大多作为农民做饭用的烧材。2003年以来,沛县组织实施了“秸秆种菇百村万棚亿元开发工程”,组织农民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种殖,食用菌生产实现了秸秆的就地增值,每年实现经济收入总值1亿元以上,成为沛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产业。

  近年来,沛县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养殖业,生态肉鸭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防止大量的鸭粪污染农村环境,沛县结合实施的“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实现了鸭粪便自流入池,使农村有机垃圾全部资源化,产出的沼气用于农户做饭、照明、洗浴,沼液、沼渣用于果树的施肥,形成了“养鸭-沼气-果树”生态农业链, 促进了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依托资源优势,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重点,以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为抓手,突出培育优质农副产品产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沛县的实践为多数欠发达农业地区提供了一种发展思路。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