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食品添加剂别成“利润添加剂”

2009/3/18 9:10:53 来源:新华网

    今年“3·15”,“食”仍是一个有声有“色”的话题。

    去年以来,食品安全多次成为舆论焦点。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添加剂”改变了食物的“颜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心态。

    食品添加物泛滥的背后,是利益的蠢动;而要拯救食品安全,先要斩断不法逐利之手。

    我们本不必见“色”色变

    如今,似乎已找不到不加任何添加剂的食品了。

    《法制日报》的文章举例说,记者从超市购买一袋五香牛肉,仔细翻看上面标注的信息,除了牛肉之外,就是一大串的添加剂。细数了一下,增味剂、水分保持剂、红曲红、增稠剂、酪蛋白酸钠、乳酸链球菌素、亚硝酸钠,多达七种;一袋名为“强化营养麦心粉”的面粉,除了麦心粉,还添加了维生素、赖氨酸等七种营养素,让人感觉买的好像不是面粉,而是“药”。

    《羊城晚报》的文章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大家知道一个苹果能榨多少果汁吗?是四扎!而一个西瓜,能榨二十多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广东团的人大代表黄辉球说,在“榨”那么多的情况下,果汁还有那么浓的果味,完全是因为里面有20多种食品添加剂。

    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山西晚报》的文章指出,真正潜藏的危险其实是将根本不允许添入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如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等当作“食品添加剂”加进食品里,以及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法制日报》的文章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糕点企业人士透露,尽管国家标准规定了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但有的企业管理很松,往往抱有“多添加则更保险”的思想,超量加入防腐剂、乳化剂之类的添加剂。工人凭感觉随意添加,并没有正确地计量。部分企业在生产中,没有正规的配料单和配料复核制度。在现场配料时,不准确计量,而是采用模糊的概念,如几勺、少许等。

    “随意”背后是利益

    为何有人不按标准添加,甚至滥用食品添加剂?

    《法制日报》的文章指出,滥用的背后是利益之手。加了不该加的东西、滥用了允许加的东西,可以使自己生产的食品成本更低、外观更好、口感更好、卖价更高、保存更长,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在这些行为中,即使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也都变成了“利润添加剂”。

    “奶茶成本由你控制,一般按照我们提供的配方和食品添加剂,500毫升一杯的奶茶成本不超过0.5元。”

    在《青岛早报》的报道中,该报记者假称自己准备开个奶茶店,一家食品添加剂店的工作人员随即提供了一份奶茶的配料单,上面共有13种成分,其中,有植脂末、口服葡萄糖、麦芽糊精、鲜奶精、蛋白糖、阿拉伯胶、乙基麦芽酚、CMC以及炭烧咖啡香精,这9种食品添加剂占到总配料的87%,剩下的13%为白砂糖、全脂奶粉、红茶粉。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想要进一步节省成本,可以减少白砂糖、奶粉等非添加剂的使用量,像蛋白糖的甜度是白糖的100倍,每斤的价格为10.5元,仅是白糖的3倍左右,可多加点蛋白糖。

    可见,“滥用”的背后,还是利益在作怪!

    用食品添加剂,关键是守法添加

    拯救食品安全,需要斩断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的利益。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谢红曾到一个食品加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为了食品的色香味超量使用添加剂。她曾问企业老板:“你们不怕吃坏了人啊?”老板说:“我们自己不吃这些东西。”谢红代表说:“违法者获利,守法者吃亏,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食品添加剂,其实我们本不必“闻声色变”。《生命时报》引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的话说,食品添加剂如果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品种,剂量和范围也符合规定,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卫生部于日前下发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的通知。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连串法律法规组合重拳,表明我国对滥用食品用添加剂的监管罚治力度将大大加强。

    其实,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不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滥用食品添加剂,祸及的不只是别人,还包括他们自己。斩断不法利益,是对所有企业的利好。(记者渠宏卿)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