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显著

2009/3/20 13:27:51 来源:网友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省科技厅的牵头组织下,突出技术创新,加强集成示范,强化机制创新,通过部门协作、上下联动、产学研推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四川省建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区6个1.8万亩、示范区13个183万亩,辐射带动40个县市区2975万亩,“十一五”以来累计增粮83.7万吨,增效节支19.2亿元。

     一是为四川省粮食稳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培育了一批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建成了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批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保障。2008年,广汉市核心区42亩水稻超高产攻关田,创造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单产853.5公斤的新记录;宣汉县示范区玉米超高产田亩产达1181.6公斤,连续三年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课题组研发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2008年在东坡区开展了大面积示范,4550亩核心区、11.8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分别为683公斤、592.7公斤,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70公斤、79.7公斤,增幅达33%、15.5%。

     二是粮食丰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取得突破。针对四川省粮食丰产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按照“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则,围绕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目标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三年多来,筛选应用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21个;研发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稻米安全生产、机插秧等先进适用技术10余项;形成了成都平原杂交中稻优质超高产、川中丘陵水稻抗逆丰产、川东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等高效种植技术模式6套;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

     三是广大农民科学种粮水平明显提升。探索建立了“专家+协会+农户”、“专家+企业+基地”、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成果转化模式,通过“技术送到手、论文写在田、效益留企业”和“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等方式,形成了以“网络进农家、板报进村社、专家进田间、科技进头脑”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四进”机制,架起了示范推广的绿色通道。利用电视、报刊、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地方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粮水平。2006年以来,在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培训各级农技人员2.5万人次,科技示范户13万人次,农民260多万人次;召开现场会246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300万份(册);水稻、玉米和小麦主推品种入户率达到95%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