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厦门水果市场陷入低谷水果长期供大于求

2009/4/7 16:40:14 来源:网友

  一箱金灿灿的脐橙,去年的批发价是一公斤3.8元,今年变成了3.2元;粉嫩油亮的油桃,一个星期前卖的还是24元一公斤,现在就只能卖18元。这是记者上周末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看到的情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埔水果批发市场的水果交易量减少,业内人士认为,水果销量下降,既有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也是长期以来供大于求、结构失衡矛盾的集中爆发。

  交易量从500多吨降至300多吨

  中埔水果市场的老王,做水果批发已十年有余,主卖北方水果,如苹果、葡萄等。老王告诉记者,去年卖得好时,光是苹果一个季节就卖了二三十车,按照每车20 吨算,能卖出不下600吨,葡萄也能卖出七八车。水蜜桃有时候一个早晨就卖掉一车,最不好卖时,也是两三天一车。但是,今年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一点也不容乐观。

  海珍水果店的一位负责人彪叔则表示,眼下的水果销售市场低迷,呈现出“半瘫痪”状态,销量锐减。“去年上半年,水果旺季时,整个市场每天可以销出500多吨,但如今每天只能卖出300多吨了。”

  脐橙降价30%~40%

  水果不仅销量大跌,价格也跟着“一波三折”。据了解,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水果的综合平均批发价就同比下降了约8%,到今年春节前,跌幅更是达16%左右。其中,柑橘类跌得最厉害,脐橙的市场售价同比下跌30%至40%。“最近刚上市的油桃,一个星期前还可以卖到一公斤24元,几天后,就只能卖到一公斤十七八元了。”老王苦笑着说,这些油桃成本一公斤20元,可是卖贵了又没人买,只好一降再降了。

  彪叔说,哈密瓜的批发价从每公斤7元降到6元,零售价约为每公斤10元。现在大家都爱买小个的,1.5公斤左右的最合适,买一个需15元左右,价格便宜,分量够一家三口人吃就可以了。如果是2.5公斤的,就不好销了,因为买一个得花20多元。“最不好卖的要数橙类了,去年积压下来的相当多,今年又销不出去,令人头疼。不过,苹果的保质期长,又减产,今年的价格与去年持平,枇杷、西瓜的情况也差不多。”

  接受采访的批发商一致认为,今年中低档水果、次等果比较好销。“像苹果,小贩最爱挑一公斤两三元的,可这样的水果大都在春节前卖完了,因为它们质量不好,价格低,不值得保鲜。结果,小贩们四处寻找。”

  市民购买力下降

  “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消费人群减少。”彪叔分析。

  一方面,各企业裁员,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外来人口减少。“别小看这些大众水果的消费者,打工妹每天3元、5元地消费,总量可是不少。”留在厦门的外来员工,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收入减少,只能先解决住房、吃饭的消费,水果属“可吃可不吃,可多吃可少吃,可吃好可吃差”的“边缘”消费品,消费者钱袋子捂紧了,对水果的需求就被压抑了。

  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汇联公司和益农公司曾在去年底对水果批发市场、部分超市、农贸市场水果零售摊点展开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活动,95%的水果经营者都认为,金融危机出现后,水果经营量普遍缩小,其中交易量下降10%以上至50%的经营者占69%。

  水果长期供大于求

  厦门果品协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事实上,我国的水果长期供过于求。这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南到北,各级政府鼓励农民种果致富。

  近几年,进口水果特别是东南亚水果大量涌进国门,进口水果采摘、保鲜技术高、卖相好,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东南亚国家气温高,水果成熟时间比我国早,特别是龙眼、荔枝、芒果等,上市时间比我国早,抢占先机,挤压了国产水果的空间。

  此外,果农、经销商信息不灵。水果生产大都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果农对市场需求缺乏科学的预测性,只能盲目从众,看哪个品种好销就跟着种什么。

  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有些果商并不是“专业人士”,原先从事的是开餐馆、开的士等其他行业。他们看到老家的一些优质水果在厦门市面上没有或罕见,就从老家发货到厦门批发。初上市时因竞争对手少,货品畅销,他们觉得卖水果有利可图,越干越来劲,但一两年后,竞争者多了,他们就感觉生意难做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