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当年的“渤海金滩” 辽宁辽东湾今日闹渔荒(2)

2009/4/15 17:03:42 来源:华商晨报

  据一位姓何的渔民介绍,20年前,这里人满为患,海鲜市场的生意更是火爆。

  一网,他曾经打上来一万斤对虾

  面对越来越冷清的码头,今年71岁的老渔民王龙家感慨万千。

  他说,渤海海域素有“天然渔场”的美誉,而辽东湾则被誉为“天然渔场”里的“中心渔场”,也是渤海湾的“金滩”,“就是因为这里的鱼量大,品种多,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美誉。”

  老人说,他18岁开始上船打渔,那个时候,大伙都捕“快鱼”,每天能打上1000多斤。现如今,再也看不到快鱼的踪迹了。

  中国对虾的消失,同样让王龙家备感无奈。

  盘锦市水产种苗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晋说:“那个时候,到了季节,我们就驾船出海,有对虾群的海面是红色的,而且,对虾往船上直蹦,一网下去能打1万斤。”王龙家说,一天能出3次海,至少

  渔民们将盛满毛虾的筐抬下船

  本报倡议

  建立辽东湾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

  人工增殖放流,其实是保护和繁殖生产的一种方法。但是,并非任何水生生物都能放流,比如说,斑海豹。对于它来说,我们更好的办法是救助。但是,在救助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是不可回避的。

  4月5日,辽阳渔民张福禄在救助一头斑海豹之后,盘锦市水产种苗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晋掏出500元交给了他,以示谢意。事实上,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并没有专项的救助经费。

  那么,这笔钱又该从哪出呢?李晋说:“如果上级不给经费,只能自掏腰包。”事实上,在保护救助水生生物过程中,各种科研保障、实地调查、生态灾害防治等,都属救助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范畴的工作。

  1961年,在瑞士的一个小镇,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的朱立安·赫胥黎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会。

  如今,辽东湾已是资源枯竭,保护辽东湾水生生物资源迫在眉睫!为此,本报倡议成立全国第一个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为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救助提供资金保障。

  希望,每个人都为美丽的辽东湾奉献一份爱心,莫让斑海豹继续死亡,找回当年的渔汛,再让中国对虾重现当初的盛景……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