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茅于轼:中国的粮食危机是制造出来的

2009/4/23 13:09:02 来源:国际在线

 “除了金融危机,其他危机,如中国的粮食危机等,都是制造出来的。”在4月15日召开的时代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做出了这一论断。

  当日,在时代周报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主办、21CN提供网络支持的时代论坛上,茅于轼对颇深争议的18亿亩耕地红线详细谈了他的看法:

  首先,茅于轼认为他反对18亿亩耕地红线因为红线的划定是没有理由的:一、没人能说出18亿亩这个线是如何划出来的;二、也没有谁来论证耕地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的粮食危机完全是制造出来的。

  其次,茅于轼认为18亿亩耕地红线有动摇的必要。

  当21CN记者问到炮轰18亿亩耕地红线的理由时,茅于轼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并不缺少粮食,缺少的是住房。而要让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18亿亩耕地红线就必须动摇,否则,有限的土地只会让开发商获得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房价随之越升越高,老百姓买房的难度也就随之变大。

  中国农村的城镇化也需要18亿亩耕地红线作出让步。将来,中国会有1亿多农民继续留在农村,另外的5亿农民需要城镇化,这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有18亿亩耕地红线的存在,农民进城会非常困难,城镇化也就难以实现了。

  另外,对于大家所担心的“红线没了,中国粮食可能会依赖进口”的问题,茅于轼也进行了解释: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粮食依靠进口,日本40%的粮食依靠进口,韩国和古巴的粮食进口率更是分别达到了60%和80%,而对于中国这个已经有大量粮食储备的国家来说,就算要进口粮食,进口率也不会很高,完全不用担心。

  最后,茅于轼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充满了信心,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他说,大家以往一直认为只有农业科技才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如袁隆平研究杂家水稻等,却没有考虑贸易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贸易到底如何对粮食增产发生作用呢?他是这样解释的:在自由贸易作用下,粮食生产成本低的地方就可以多生产粮食,粮食生产成本高的地方就应少生产粮食而去生产其他相对成本低的产品,最终,两地可以通过贸易方式来实现优势产品互换,双赢。最终,贸易将让生产禀赋不同的地方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粮食的总生产能力将因此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茅于轼认为,资源配置问题应由市场来做决定,18亿亩耕地红线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