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如何长大(2)

2009/5/6 14:01:47 来源:科学时报
    我国的科学仪器技术性能较低,所以地级市以上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求与国际标准和要求接轨,主要仪器设备几乎靠进口。
    
    许多高端科学仪器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当今单台价在50万元以上,特别是单价在100万~250万元的关键性仪器设备,如高性能的色谱/质谱联用仪、光谱/质谱联用仪、氨基酸分析仪、致病菌鉴定系统、GPC系统以及高档离心机、电泳系统、定量PCR仪、SPR系统等,我国仍处空白状态。而这些高档仪器设备,国际上著名的企业都有许多专利技术保护。
    
    目前,几乎国际上所有著名的科学仪器企业都在上海、苏州、昆山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吸纳我国专业人才,进行中国本土化生产。它们以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不仅占领高端产品市场,也生产具有明显性能优势的中端产品,参与我国仪器设备招标采购,挤压刚起步的国产企业和新产品。
    
    我国一直没有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学仪器创新机制,常见有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而少见有新产品上市和原有产品技术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科学仪器企业技术基础薄、新产品研发力量弱,都挤在少数品种上。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又缺乏行业内良性竞争的规范,为求生存,受利润空间的制约,不得不降低性能、竞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
    
    我国亟须建立科学仪器创新体系
    
    在蒋士强看来,国家对科学仪器研发的投入不足,产学研整体错位,扶持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政策缺失。他提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我国科学仪器创新体系,加速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水平,“这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战略性决策”。
    
    蒋士强认为,首先,应尽快建设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学仪器研发中心。他说:“我国在‘863’、‘973’、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支撑项目中均已投入一些资金研发科学仪器,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当今建设研发中心的关键不在于讨论,而在于组织协同;不在于再投入多少,而在于如何挖掘各领域、各部门的潜力;不在于时机的选择,而在于马上行动。”他认为,优选项目应定位为至今我国仍处空白、急需且能摆脱对发达国家依赖的项目,如质谱仪和微生物、致病菌自动鉴定系统等。
    
    蒋士强还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手,给予资金和政策上多方位的扶植,优选有市场前景、需求紧迫,而又有基础、已取得科学成果、亟待产业化的项目,建立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如酶联免疫仪及试剂盒、ICP、便携式激光拉曼仪、SPR仪、生物芯片技术平台与试剂盒,以及便携式微流控芯片系统等。
    
    蒋士强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先选择几类或几种有特色、已有良好基础和市场前景的科学仪器与相应的企业,作为建立产业联盟的试点,建立互助互动、和谐竞争的基础产业链。在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直接相关的方面,他建议先着手建立以下几个产业联盟: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产业联盟;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产业联盟;生化仪器产业联盟;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产业联盟;试剂产品产业联盟;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产业联盟。
   
    (记者 肖洁)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