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流感疫情下的国际合作

2009/5/12 12:58:42 来源:财经网

  【《财经网》专稿/记者 欧阳斌】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这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一个有些尴尬的场景是:病毒轻易地跨越国界,已经在南北半球显现身影;但恰恰是在这个性命攸关的领域,人类的合作依然生涩。

    首先,争议最多的是是否应该对疫区及其民众采取限制措施。

  中墨、中加之间因限制措施而起的外交风波仍在不断上演续集。除去操作手法的争议,诸如对疫区旅客的隔离,对航班的暂停等措施一再或明或暗地被引向“歧视”层面。这一幕在2003年SARS期间其实也同样发生在中国身上。

  根据商务部合作司2003年发布的《部分国家为防SARS对我人员采取限制措施情况的通报》文件,当时韩国、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十个国家对中国采取过限制措施,如新加坡曾规定,所有从SARS疫区进入该国的外籍员工,包括工作准证和就业证持有者,都将接受10天的隔离。新持有工作准证的外国员工,如果到疫区去,工作准证将被人力部取消。

  固然在具体实施中有很多技术性改进可做,但在紧急情况下的临时限制措施也属自然。特别是在人们对“高传染性+致命性”疾病还知之甚少的时刻。

  “健康与责任”(Health and Responsibility)一直是近几年来国际公共卫生领域讨论的话题之一。但一旦涉及到具体落实,则表现不一。

  其次,这次危机也隐现国际舞台上“大国政治”的游戏规则。

  4月27日,面对来势凶猛的甲型H1N1流感,欧盟负责健康事务的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Androulla Vassiliou)建议欧洲公民如果没有重要事由,不要前往出现严重疫情的国家旅行。虽然她已经非常谨慎地没有点出具体国家的名字,但是此言一出,还是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弹。

  当天,美国疾控中心(CDC)代理主任理查德•贝瑟(Richard Besser)立即对媒体表示,瓦西利乌的表态是“不正当的”(Unwarranted)。世界卫生组织(WHO)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 (Keiji Fukuda)则说,试图通过旅行限制的方式来控制病毒,是“不可行的选择”。

  面对外界的强烈反弹,瓦西利乌不得不立刻改口称,限制旅行的建议只是她个人的态度,不是官方的建议。但有趣的是,就在瓦西利乌作出这一“个人表态”的同一天(4月27日),同样是美国CDC,却在美国国内发表了一个公开的声明,建议美国公民如果没有必要,不要去墨西哥旅行。

  “如果流感不能得到控制,很可能会导致边境关闭。损失也会迅速达到数十亿美元。墨西哥和美国收入和税收的减少会让它们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员罗杰•库巴里奇(Roger Kubarych)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前车之鉴是2003年SARS的暴发,中国当年二季度GDP同比下降5%,旅游和交通运输业遭到严重打击。

  库巴里奇说:“2003年的SARS给了大多数国家一个启示,就是一旦有流行病发生,要尽快发出警告,让公民不要前往流行病发生地。”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对《财经》记者说:“公共卫生至少有一半是与政治有关的,因为‘公共’就是要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利益。”

  不过,也不能说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没有进步。

  5月9日,由美国疾控中心无偿提供的三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运达北京。尽管这些毒株还不能用以大规模生产疫苗,但将对中国优化病毒检测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与不久之前的禽流感形成了反例。当时印尼拒绝分享相关病毒样本,理由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会用这些样本生产疫苗,然后再卖给印尼。

  此外,在经历了SARS、口蹄疫、禽流感等几次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权威性正在不断加强,任何试图以封闭姿态处理危机的国家,也都开始遭遇越来越大的外部和道德压力。

  更进一步的考虑是,面对这种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国际合作应该进入到哪个层面。

  这仍是个争论中的话题。比如我们是否需要WHO演变成一个“世界卫生部”或者世界疾控中心?

  欧盟驻华使团负责卫生事务的官员Marie Paul Benassi曾对《财经》记者表示,欧盟高度重视维护世界卫生组织在多边协调中的支柱作用,并无意和别的国家展开双边形式的协调,因为在欧盟看来,双边协调是缺乏效率的。

  几次传染病的全球性大流行都说明了双边协调的无力与过时。但问题是,一个高效的而不是松散的,一个有着约束力而不是俱乐部会员制式的WHO是否有必要?

  即便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另一个困境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所提及的,“所有成员都不得不考虑的是:是否愿意上交一部分主权,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

  人类历史上很多转型和变革都是危机应对式的。公共卫生领域目前所有的各种国际合作模式、机制也大多如此。近年来频发的大规模疾病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拷问着“全球化”,不知道我们的答案是否能够赶得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