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无抗奶忽悠的背后

2009/5/16 13:25:38 来源:中国质量报

  近日,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严禁在乳品标签、标识和广告中宣传“无抗奶”等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并于2009年6月30日起,各有关监管部门开始依法查处。

  对监管部门发出“无抗”禁令,大多数人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也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既然不让企业使用“无抗奶”这样的字眼儿,这是否意味着,当下市场的乳品都是“有抗”的?而国家有关标准却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这不就与“无抗”禁令自相矛盾了吗?

  看来还得抠抠字眼儿。事实上,早在多年前许多国家即规定禁止抗生素残留超量的乳品进入市场,而我国农业部2001年出台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5045-2001)中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不管是“不得超量”还是“不得检出”,其意义指向都不是乳品中抗生素百分之百地“无”,而是必须符合一个严格的限量标准。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含抗生素”,其实指的就是“符合相关标准”,但不可以理解为绝对的“无”或者“零含量”。换句话说,当下市场上的乳品只要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条文规定,都可以叫做“无抗奶”。

  抗生素对人体存在危害性早已有科学定论,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的今天,乳品企业极力划清与抗生素之间的界线,标榜“无抗奶”,自然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绝对的“无抗奶”是不存在的,企业违背科学、不顾实际地突出放大“无抗”二字,明显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监管部门此次发布“无抗”禁令,就是要打击这种不负责任的忽悠行为。

  乳品企业以“无抗”为卖点进行宣传,表面看来仅是一种直接针对消费者的简单营销手段,实际上这种宣传的背后还暗藏着对竞争对手的攻击。在我国目前的乳品市场,标识“无抗奶”的多是巴氏奶企业,它们形成了一个阵营,而常温奶则是另一个阵营,它们的主流产品基本不标“无抗”。为了抢夺市场,两大阵营长期对抗。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禁鲜令”,禁止在产品包装上标识“鲜奶”字样,这引起巴氏奶阵营的激烈反对。2006年国家又出台政策,明令由奶粉勾兑而成的“复原乳”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标识,这被认为是巴氏阵营对常温阵营的“反戈一击”。而此次的“无抗奶”冲击波,仅从表面受到冲击的企业层面来看,应与两大阵营的交战一脉相承。

  禁标“无抗”,让假“无抗”奶和不科学的宣传显形,消除其对市场的不良影响,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出台此次禁令的出发点。然而,就我国乳品市场多年存在的无序甚至恶意竞争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针对一时一事的法令、政策似乎尚难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乳品产业的各项法规、标准,对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乳制品生产销售以及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经营都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明确生产者的主体责任以及经营和监管责任,加强对乳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恢复我国乳品行业和市场的声誉,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我国乳业也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有序、和谐发展。(胡立彪)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