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施恩风波背后令人唏嘘的消费心态

2009/6/15 8:40:07 来源:潇湘晨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周东飞

  针对连日来舆论对施恩奶粉“进口奶源”的质疑,施恩奶粉市场部6月13日下午发出书面声明称:“2009年1月份开始,施恩全部采用100%进口奶源为原料。2009年以前施恩产品包装没有标注使用进口奶源,也没有宣传采用100%进口奶源”。

  这样一个声明在为自己辩护的同时,实际上等于部分地承认了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的说法,在此前的新闻中王丁棉曾透露,施恩真正的奶源地不是新西兰,而是国内的黑龙江和山西。

  5月底,北京消费者郭利向媒体爆料称,生产日期为2008年3月17日的一款施恩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过国家限量值的100倍。人们大约谁也没有料到,三聚氰胺的毒性会在三鹿事件过去快一年之后来一次爆发。但是,三聚氰胺却打开了消费者对施恩奶粉的关注之门。三聚氰胺超标一波未平,“100%进口奶源”被指虚假宣传一波又起,而且还伴随着对施恩“美国合资”身份的质疑。只能说,施恩风波还在进一步酝酿和发展之中,真相到底如何,谜底怎样揭开,一切尚未定局。

  看看眼下争执的焦点,“100%进口奶源”,为什么商家刻意标榜的是它,而消费者较真的也是它?经历了去年以来的三聚氰胺事件,我们不能不说这与消费者业已崩溃正待重建的奶粉安全信心有关。除了少数几家保持了清白之外,国内奶粉企业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几乎发生了行业性沦陷。在这种情形下,一句“100%进口奶源”的宣传所能起到的吸引和诱惑,决不亚于此前所风行的那些个免检证书。你可以嘲笑这种消费心态不够成熟,但是成熟的消费心态又在哪里?过去可以说去认准权威机构的证书,但三鹿在轰然倒掉的同时未必不是证书等身。后三聚氰胺时代已经来临,消费者一方面瞪大了他们警惕的眼睛,他们总是表现出不肯相信的姿态,但同时他们内心的标准早已坍塌,以致任何小机巧都能乘虚而入。

  那么,谁能看护我们的信心?商家的自律一贯是靠不住的,求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底线是不违背法律。那些所谓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典范,向来只能是供学习的少数,而不可能俯首可拾。商家之间的相互揭露同样是无法期待的,基于道德的拍案而起不必去指望,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三聚氰胺直到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还照样大行其道。基于竞争和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有企业站出来,当更多的时候他们宁愿保守共同的秘密。借消费者人人一双慧眼,把一切虚伪和欺诈看个通通透透,这样的意思在若干年已经借助一首歌而走红,同时也被证实不过是良好愿望而已。因为信息和力量的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单靠自己的力量与商家作平衡的博弈。

  权利的实现需要权力的作为。施恩的奶源是否100%来自进口,其实不是单靠厂商自话自说所能确认的。当消费者有疑虑之际,往往也就是触发权力履行职责的时机。但人们惯见的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沉默,既没有事关本质的判断也没有哪怕是表示参与的声明。仿佛只是围观者,看消费者的愤懑,看商家的撇清,独独不意识自己是在缺位。其实权力的作为绝非对消费者一方的偏袒,查明真相给定事实,对于商家来说同样也是摆脱争议的最佳路径。说到底,消费者的信心其实并不由消费者获利,真正得益的是整个奶粉行业。迅速果断地告诉消费者真相,只会让惶恐的消费者更快地走出脆弱期,对于奶粉行业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利好。听任消费者去猜测、去疑惑,无疑将不断延长整个社会所经受的信心煎熬。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