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肉价涨跌之间的产业变局(3)

2009/6/18 15:06:16 来源:新浪网

  不光是投资行为,就连喂养过程,“胖姐”也因为经验不足闹过好多笑话。有一次,测到一头小猪的体温为40摄氏度,让她吓坏了,以为是高烧,却不知这个体温只相当于人类的38摄氏度,属于略微发烧。她急急忙忙买来三九胃泰,提起小猪灌了下去,没想到小猪趴到地上几秒钟就死了。这让她懊悔地哭了好几天,后来才知道“生猪是倒肺,不能灌食,容易呛死”。

  “胖姐”虽说自己很想把猪养好,但实际上她的投资属于典型的短线行为。就连她自己也承认当初之所以选择把猪舍建高,就是为将来留条后路:“要是养猪不行了还可以改成厂房,继续做槟榔。”这也让畜牧局的工作人员觉得很可笑:“想短期从养猪上捞一把,几乎不可能,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大猪场。”

  未来:如果不养猪

  吴买生介绍,在湘潭,返乡农民工养猪的并不多,即便有也是个别在外赚了钱的老板回来投资规模猪场。“养猪的门槛没有提高,谁想养都行,但养猪业的门槛已经提高了很多,对技术、资本的要求,普通农户已经很难承受。”卢国良说,“养猪致富已经很难成为农民工回乡之后的退路了。”

  卢国良的感慨并非没有道理,剧烈的产业变局抬高行业竞争门槛之后,为普通农民工返乡致富关上了一道门,如何打开一扇窗已成为传统养猪村所面临的新命题。

  两年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莫石奇还是青竹村的科技副村长,现在他成了村长。跟很多养猪户不一样,莫石奇只把养猪作为自己的副业,种西瓜、养鱼才是他的主业。“上半年种瓜,下半年养猪,一年四季养鱼。”这样的搭配让他躲过了一轮轮价格涨跌带来的风险。十几亩西瓜地,每亩产出6000斤,即便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每斤四五毛钱,也能有3000元的收入,行情好的时候则有五六千元。而种西瓜每亩的投入只有500元,加上人工费用也不足千元,风险较低,旱涝保收。

  青竹村共有5000多亩土地,其中耕地2000多亩。前几年村里搞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了玉米、西瓜、蔬菜等种植和水产养殖业。现在,看到养猪业越来越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由于村里没有大型水库和排水沟,无法建万头的大型养猪场,只能在食品深加工上做文章,计划建一个红菜苔加工厂。卢国良告诉本刊记者,2008年村民年均收入达到8480元,在湘潭的农业村中名列前茅,但这其中就有养猪业60%~70%的贡献。而今行情下跌,预计今年人均收入下降5000元,只能靠增加劳务收入来弥补。

  去年春节前,卢国良作为唯一一名村支书代表,去中南海参加了温总理主持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卢国良谈的依然是新农村建设与生猪养殖,总理有关“惠农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减弱”的承诺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过,眼下看,不久的将来,青竹村可能要离养猪业越来越远了。青竹村虽然距离湘潭市只有十几公里,但因地处丘陵山间,两年前本刊记者来访时,仍未看到有任何城市化的迹象。而如今,内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来,3公里之外的九华工业园正在迅速壮大,城市化的脚步已经步步逼近,湘潭市提出来的口号是“再造一个新湘潭”。今年计划征地1万亩,“相当于两个青竹村”。青竹村两个村民小组已经纳入了明年的征地规划,每人10万~15万元的安置费,用来购买一套每平方米450元的住房还有剩余。

  看到未来的城市化趋势后,青竹村很多靠养猪赚了钱的人,这两年最大的投入都在房子上,以求将来一旦征地能够获得更高的补偿。村民李森林在自家屋后平整了一块空地,正准备建一栋新猪舍,却迟迟未能开工,为了节省征地费用,工业园禁止村民新建住房,博弈正在进行中。不过,住楼房、去工厂打工,这样的生活相信离青竹村已经不远了。

  距离湘潭40多公里的谭家山镇新泉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对于这里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村长唐令告诉本刊记者,以前家家户户养猪,在经历了这一轮暴涨暴跌之后也急剧减少,存栏量从2007年的7000多头下降到了现在的2000头,“但镇上新建了三四家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大猪场,随便一家都超过整个村子”。

  新泉村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土地,成了唯一的资本和出路。唐令介绍说,靠着去年土地流转政策的放宽,村里2000多亩水田,现在已经有一半参与了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四五十亩水稻,全机械化种植,小户打零工。”按照唐令算的账,只有规模化种植才有利可图,水稻300多元/亩的利润能挣2万元,机械租用费能挣2万元,冬季种油菜又能得1万元,“每年五六万元的收入,让一部分种田的人也能先富起来”。■

  猪肉价格为什么会大起大落

  ——专访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

  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加剧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什么社会背景?

  乔玉峰:首先,从农业规律来讲,养猪跟粮食生产密切相关,市场表现则滞后一年。粮食丰收,下一年的粮价低,养殖增多,价格就会下降;反之亦然。我国畜牧业供给短缺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已处于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阶段,受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受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也会比较明显,石油、钢铁、玉米等原材料价格都会影响到猪肉价格。

  其次,畜牧业养殖模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规模化养殖提了很多年,但从2007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后才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经过上一轮疫情和猪肉涨价,国家看到了散户养殖的脆弱性,加大了规模养殖扶植力度,希望通过他们对市场起到支撑和稳定作用。

  此外,疫病风险对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现在跨国疫情越来越多,加之我国的养猪场基本都是品种混杂养殖,一旦发病很容易蔓延。生猪市场管理体制仍然不顺,预警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信息缺乏。原来养猪有9个国家部门来管理,现在减少了6个,农业、商务、质检、发改委、防疫等部门各管一头,信息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齐抓不管”的现象。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到这一轮从2007年到2009年的市场涨跌,除了市场基本规律之外,政策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乔玉峰:在这一轮市场涨跌中,国家政策的刺激性作用最大。母猪补贴、规模猪场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母猪保险等全方位的国家财政补贴,总共近200亿元,其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全是前所未有的。

  猪肉消费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到65%,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面临不断高涨的猪肉价格,国家压力很大,出台这样的政策来稳定市场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想到社会性投资的热情如此之高,到2008年10月份,全国母猪存栏量已经占到总存栏量的11%,高于9%的正常水平。

  三联生活周刊:大户兴起,小户退出,这种产业调整的必要性与意义在哪里?

  乔玉峰:从全国范围看,2007到2008两年间,规模化养猪户增加了10%~15%,总量已经超过散户,未来还会进一步提高。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人畜分离,有利于开展防疫工作,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其次,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通过规模养殖场培养专业化的养殖队伍,产业才能升级,才能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另外,现在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人,就业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大多不愿意留在偏远农村养猪。

  三联生活周刊:考虑到有限的市场容量,行业外资本,甚至是国外资本大量进入我国养猪业,会不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长远看,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

  乔玉峰:在政策刺激下,国外资金进入养猪市场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大可不必惊慌。据我们调查,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国外投行进入我国养猪业,背后都有国内大企业的合作支撑。我国养猪产业年产值6400亿元左右,占畜牧业产值近50%,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集中度较差的局面难以改变。同时生猪是无法保存的鲜活产品,基本无法通过控制价格形成市场垄断,也很难形成产业链垄断。畜牧业是长线行业,很难短期套利。更何况,这几年国内的养殖、饲料、食品加工企业也已经壮大起来,民族工业不会在国外资本面前不堪一击。相反,我们有2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民间资本非常活跃,少量外资进来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考虑到我国的土地、水、粮食资源紧张以及人口过多,未来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是比较现实的。国家的扶植更应该在提高产业质量上下工夫,支持原种猪生产,提高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含量,在母猪保险、生猪期货、行业预警等方面加快发展。争取拉大市场波动的周期,从现在的两三年到四五年,同时降低市场波动幅度,从现在的10%~20%降到3%~5%,这样我国的生猪生产才能健康平稳发展。■

  (感谢实习记者陆晴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