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黄河评论:争充“假洋鬼子”当反思

2009/6/19 10:17:59 来源:西部商报

 身陷“洋奶源门”和“洋身份门”的施恩在媒体愈演愈烈的声讨中终于承认自己“假洋鬼子”的身份。施恩官方网站挂出的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董事会声明表示,公司对因未向公众介绍企业背景而引发的误会致歉。(相关新闻详见今日本报A14版)

  作为奶企的施恩让自己身份变洋的方式,一是宣传奶源“100%进口”,二是其品牌和投资方有外方背景。其实施恩的做法大约和一些人讳言自己的出身一样,都是为了社会更好地接纳自己。一个企业隐瞒自己的“土著”身份,套上一袭洋装,无非是这样做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可,能谋取到更大的利益。施恩这么做了,欧典地板这么做了,许多国内品牌都这么做了,而且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

  就奶粉行业来讲,洋品牌占有国内高端奶的巨大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在国人心中有着非常优越的地位,许多小康之家都以给孩子吃洋奶粉为荣,并将其当成生活品质的象征,尤其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业形象一落千丈,洋品牌更是借机大举占领国内奶业市场。现在,洋奶制品在许多国人心目中就是质量的保证,就是绿色环保的代名词。

  国人的这种消费心态,正是一些企业假冒洋品牌的动力。将产品包装成洋品,借国外品牌的信誉为国内产品“担保”,也算是巧借东风,不仅有利于占领高端奶市场,还可以卖出高价。施恩处心积虑地将自己包装成洋品牌,恐怕也是如此。

  当然,老百姓喜欢洋货,认为洋货质量好上档次,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可以虚假宣传,将企业包装成洋品牌。须知,一些洋货得到国内消费者信任,是靠质量和诚信取得的,而不是靠虚假宣传进行欺诈取胜的,用虚假宣传,只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受侵犯,让消费者更加不信任。崇洋心理的形成,肯定不是虚假宣传的结果,而是人家产品得到消费者信任的结果。

  就此看来,中国企业假扮洋鬼子,其实是对国内品牌和国内企业的无声批判,这说明国内产品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不仅消费者不满意,连企业自身都没有多少信心。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如果国内企业继续弄虚做假,靠一些下三滥手段欺瞒消费者,监管者不能狠下心来狠抓质量和诚信,也许再过一百年,消费者恐怕还会迷信洋品牌,国货当自强将成一句空话,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施恩“洋身份门”说明,靠欺骗也许能取信于一时,不可能永远取信于消费者。中国制造要真正赢得世界,质量和诚信才是真正的出路,否则只会成为给他人搞贸易加工赚取佣金的加工产品集散地,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中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