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普洱茶(2)

2009/6/19 12:38: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普洱茶跌落之痛

  回首以往,2006年的普洱茶狂潮来得太突然。首次将普洱茶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普洱茶专家、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说,当时的热潮与台湾著名茶人邓时海的一篇《普洱茶》推波助澜有密切关系,他或许是率先掀起普洱茶收藏之风的第一人。

  接着是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茶商的联手炒作,内地茶企心存默契、随机跟进,很快携手商家、学者、政府、作家、媒介不约而同吹出一个招摇的普洱茶神话。史军超回忆当时盛况,10元钱的勐海班章茶每公斤居然卖到1800元;下关沱茶厂的沱茶出厂价仅60元一公斤,市场上炒到400元甚至更高。

  在昆明,普洱茶店几乎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但由于所谓“越陈越香”基本没有标准,不少人把两三年的新茶说成10多年甚至年代更久的老茶,几十元一饼的茶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更多的普洱茶开始涌入收藏界,各种“陈茶”到处贴满自制的“图标”,一些人将内飞、票号等商标影印浮贴在另一茶品上造假,如“建国砖一九四九”,“销法国盒装参香老砖一九六七”,“云南普洱茶砖一九六二”,“皇宫普洱王(茶砖)一九六二”等等应有尽有。据云南省茶业协会了解,当时20多个知名产品几乎都有假冒标签。

  轰动一时的案例有昆明盛迎千年贡茶、马帮进京百万天价拍卖古茶饼等等,业内甚至一度出现普洱茶证券论,即使云南省茶业协会的负责人也在为这一理论推波助澜;普洱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各种热钱纷至沓来,当年大益普洱仅代理费就高达3000万元;普洱茶出口均价也由2005年的每吨4248美元上涨到2006年的每吨5766美元,据说当时在德国市场整整风靡了两个多星期。

  “真的疯了,明星、政府、企业、商家、作家,都涌进来……但气球吹大了肯定要破!”史军超说,2007年5月18日是转折点。央视专题片《疯狂的普洱茶》成了戳破那只气球的银针。雪崩开始了,普洱茶飞速坠落,人们惊讶于它居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遭到了市场、投资者、藏家的多重抛弃。“我记得2007年底,一度数千元一件的大益春茶直接掉到几百块都很难卖了!”

  在外界看来,普洱茶跌落有点“活该”,但这轮冰冷刺骨的寒流确实把茶农坑惨了,如2007年勐海有200多家普洱茶厂,2008年只剩下40多家,2009年尚不足10家;不少地方茶农出现返贫;更要命的,2008年春茶出现大面积“抛荒”,云南省政府不得不启动5000万元扶持资金救市。

  云南省普洱茶专家、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木霁弘认为,普洱茶坠落的重要诱因是“政府推手”出现很多问题,如推波助澜、缺乏耐心、没有严格监管市场、缺乏行业标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等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范围发展扩展种植面积,产业不遭殃才怪!”

  云南茶马司集团负责人胡浩明则从市场的角度寻找原因,认为企业在疯狂期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过分夸大普洱茶存放功效而忽略了常销策略,致使市场上陈茶供应不足,必然导致收藏与恶炒。“有的老茶简直是手榴弹,在几十拨人手里传来传去,价格越传越高,最后,肯定有一个人会被炸死!”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