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破解中国大豆“珍珑劫”(3)

2009/6/23 13:33:26 来源:新浪网

  破局长短策

  怎样跨过中国大豆产业眼前的这道“坎”?

  根本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补贴应该给谁?

  按照国际惯例是应该给豆农的,但中国企业的实际表明,油脂企业与豆农都是襁褓中的婴儿,而且是连体婴儿,如果一个断了气,另外一个也活不了多久。

  第二个问题是中储粮的定位。中储粮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还是国家储备与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而不能成为与企争利、夺企口粮的战略杀手。

  第三,非转基因企业最需要成立的是“消费者教育联盟”,也就是每年拿出3亿元甚至更多资金进行非转基因大豆(及食品)好处的宣传(包括宣传非转基因优秀企业品牌),这难道不比500亿元市场的毁灭更有价值与紧迫性吗?

  说到底,谁来保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不是政府,是市场:是消费者意识的觉醒、消费行为的改变,是媒体的公正报道,是大量非转基因食品捍卫者的不懈努力与“声音”。

  近期来说,需要政府及东北油脂企业紧急采取以下“止血”举措:

  1。用行政手段严令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东北;

  2。从中储粮中按照东北油脂企业的现有加工能力进行“平价”(国家承担收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损失)非转基因大豆的供给,保证东北油脂企业的正常生产、定价及销售;

  3。禁止转基因食用油品牌进行“低价”促销,违者对其进行不正当竞争调查,给东北大豆品牌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将非价格诱惑选择的主导权交给消费者。

  长远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将中国大豆协会改造为“中国绿色大豆协会”或者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NGO组织,专门进行非转基因大豆的消费者教育、传播、品牌孵化;

  2。在大连商品交易所设立“中国绿色大豆”期货品种,对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进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避险运作,推动“中国绿色大豆”成为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品种;

  3。中国政府参照美国政府做法,对非转基因豆农实行保价收购,收购主体应多元化,按照国家战略储备目标在中储粮、非转基因油脂企业间合理安排收购配额,使国际储备安全、企业正常运行、豆农顺畅交易,三方得利;

  4。加大在非转基因大豆品种上的研发、分销、技术指导,将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真正打造成高品质绿色大豆的代名词。

  东北的大豆企业需要反思一下,每年到底有多少市场营销费用是用于对消费者的宣传?到底在品牌建设上应该进行怎样的投入?为什么一个几十亿规模的企业却没有去建立差异化的品牌来保护自己?

  很少有几个产业能有这样的幸运,这个产业的健康存在是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捍卫人类的健康,更在维护一个信仰上起到独特的贡献。

  中国大豆、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企业,历史赋予了东北大豆企业建立“人类价值代表之品牌”的机会,不仅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更为了中国人还能吃上绿色健康的大豆食品。■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