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施恩奶粉从含毒到奶源造假 拷问商业伦理(2)

2009/7/2 13:11:53 来源:慧聪网

   至此,施恩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

    商业伦理诘问

    “施恩事件”再次拷问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

    有媒体评论,施恩奶粉事件的本质,是当事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忽悠”消费者。不管是广告宣传上的模糊操作,还是穿上外资品牌的“洋马甲”,施恩无非是想借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多卖些奶粉,获取更高利润。但这家企业的领导者不曾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一旦消费者发觉上当,因为被误导而产生深切的被欺骗感,可能会抛弃施恩这个品牌。而当品牌价值急剧缩水之后,施恩的长远发展之路也将多歧。

    “诚信是质量的道德基础。不讲诚信的企业是生产不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告诉记者,刚刚推出的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正是国家激励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虔诚是金。品牌价值的累积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需要靠虔诚的付出去赢得回报。

    一名消费者如果购买了一个不诚信公司的商品,他会告知亲戚朋友,形成合力,这对品牌的负面影响相当有力。

    多年研究商业伦理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认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固然要顾及股东的利益,尽可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企业在获得社会资源行使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已日益成为评价企业绩效和企业伦理的重要尺度。任何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更应该关心的是企业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

    无论是评价三鹿奶粉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都曾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强调企业家要有“道德的血液”。

    俗话说,施恩必有福报。然而,施恩公司的做法却违背了起码的商业操守。

    以德养生,以德养心,以义止利——中国传统经商文化的商道中人修身之本,或许能疗救施恩奶粉事件中已然破损的商业伦理。

    “社会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每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苏勇教授告诫商道中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