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福建宁德市海水养殖鱼类突发“白点病” 损失近2亿

2009/7/9 9:48:33 来源:宁德网

  记者 陈小妹 实习生 林秋香

  近段时间以来,福建省宁德市沿海县(市、区)海水网箱鱼类养殖相继发生病害,给养殖户造成一定损失。经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到目前为止,宁德市有关网箱养殖区发生“白点病”已造成成鱼损失近万吨,鱼苗损失1亿多尾,经济损失约1.87亿元。针对宁德市海水养殖鱼类突发“白点病”问题,市委书记陈荣凯、市长陈家东分别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有关部门立即查明原因,加强防控措施,减少养殖户损失。

  鱼体破损导致虫体侵入是“白点病”的直接原因

  据了解,宁德市海水网箱养殖从5月中旬开始出现“白点病”,最早在福鼎的八尺门养殖区出现,然后迅速蔓延,沙埕港和三都湾内也相继发生“白点病”。“白点病”见于海水鱼,可感染几乎所有的海水养殖鱼类,通过水体、网具、养殖鱼、杂鱼等进行传播。该病是一种急性突发病,患病初期较难发现,一旦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传染速度快,残死率高。机械损伤如分苗、倒池、刷池等操作不小心造成鱼体破损,导致虫体侵入,是造成“白点病”的直接原因。感染细菌或病毒对鱼体造成损害后,导致虫体侵入,是其间接原因。由于营养缺乏、环境恶化的原因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也能导致虫体乘虚而入。6至10月是该病高发期,密度大、水流不畅,将加重病情。

  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控“白点病”

  为加强“白点病”防治工作,宁德市所有水产技术人员分组到各养殖区认真开展病害防治的咨询和技术指导,指导养殖户科学应对“白点病”,科学合理用药。利用网站、手机信息平台和到养殖区发放各种应对“白点病”的宣传手册和宣传图片,宣传普及鱼病防治技术和病死鱼正确处置知识,增强养殖户的病害预防意识。对局部过密的养殖区,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的疏散,部分迁往深水区,适量起捕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减少养殖密度,促进水流畅通,改善养殖环境。对发病严重的养殖区,指导养殖户利用抽水机人工造流,合理促进水体的交换,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同时,配合当地乡镇政府,组织病死鱼打捞队伍,到养殖区收集、打捞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发病严重的部分海区、码头进行生石灰消毒处理,防止病死鱼滋生病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养殖户应科学规范养殖行为,保持网箱水流畅通

  有关专家指出,针对“白点病”,养殖户应规范养殖行为,合理规划和布局,保持网箱水流畅通,有条件者可疏散渔排至潮流畅通的新区海域进行养殖,对原养殖区可实行轮养模式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和修复;达到商品规格的适量起捕,降低养殖密度;提倡健康养殖,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投喂优质饲料,在发病高峰期(6至10月)停止投喂鲜杂鱼饵料,改投优质配合饵料,并经常投喂一些具有提高鱼类免疫力和应激能力的饲料添加剂(如多糖、多种维生素等)。提高卫生意识,将死亡或病情严重无治疗意义的鱼类应及时捞出集中上岸,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切不可随意丢弃海中,以免刺激隐核虫大量散发,增加传染源,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病情加剧和蔓延。定期泼洒生石灰等,保证水质清洁,并勤换洗网箱,以免附着孢囊孵出幼虫重新感染养殖鱼。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