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存储了3万吨粳稻 看南京最大粮库如何“避暑”

2009/8/3 15:10:49 来源:网友

 【龙虎网报道】到了夏天,南京市民往往会发现,家中的米面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生了虫。那么,南京人最大的“粮仓”夏天是怎么保存粮食的?昨天,记者探访了国家粮食储备库南京铁心桥粮库石埠桥库区,这里常年储备着各种粮食10万吨,其中南京人最喜欢吃的粳稻就有3万吨,足够全市人民10天的消费量。

  每天300吨大米从这里送往超市

  一进石埠桥库区,记者就见识了粮库的繁忙景象:这边,皮带传输机正把金黄色的粮食源源不断倒进一辆大卡车,司机说,这20吨大麦是要送到浦口的一家麦芽公司去制作啤酒的;那边,机器轰鸣,一袋袋大米正被机器传送到卡车上,包装上写着“东海明珠”东北大米,它们将送往我市各大超市;另一边,来自苏北和东北的运粮卡车满载着一包包粮食等着进库……

  粮库主任赵家福介绍,目前,库区里储存有10万吨稻谷、小麦、玉米,全年的经营量为30万吨。其中南京人最喜欢吃的粳稻有5个品种,基本都来自东北。现在库区每天平均出稻2000吨、加工大米300吨,主要供应南京市场。

  粮库墙壁半米厚,电脑监控空调降温

  这么多粮食怎么保管?赵家福带记者来到一间办公室,点击电脑桌面上的一个小图标,立即显示出一张图表。“这是我们粮库所有库房的监控系统。”他点开22号库,屏幕上显示出遍布22号库各方位的168个测温点情况,“最高的有31.5摄氏度,系统已经自动报警,库房正在采取降温措施。最低的为零下0.2摄氏度。”

  储运部经理张国六解释说,粮食像人一样会“呼吸”,低温条件下呼吸缓慢甚至休眠,温度高的时候,呼吸加快,粮食本身的干物质消耗增加,加速了陈化过程,营养也随之下降。所以,粮食保存最关键的问题是“温度”。

  为了增加直观感受,记者随张国六爬上一座高高的楼梯,打开厚厚的密封门,进入22号库内部。一踏进去,顿感凉意袭人。放眼一看,不远处两台大柜机正在工作。细看脚下这片平整的“大地”,覆盖了厚厚一张透明塑料膜,一粒粒稻谷清晰可见。原来,记者正站在稻谷上面。张国六说,这两台空调的温度设置在25摄氏度,24小时开机。22号库是新型粮库,有720平方米,储存的2500多吨粳稻都是去年入库的。它的墙壁不仅有夹层,而且厚达50厘米,连房顶都是双层的,隔热、保温、防潮效果比较好。目前石埠桥库区像这样的新式粮库一共有29间。

  “传统粮库的保粮方法,主要靠电扇通风,粳稻在南京过不了夏,否则打出来的米就会发黄。现在有了新技术,粳稻可以保存1年,籼稻保存时间则从1年延长到了3年。”张国六说,“科学保粮还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仓库保管员由300多人减少到30多人。”

  熏蒸杀虫,72小时后基本无药物残留

  科学保粮的目的是为了“绿色保粮”。张国六告诉记者,粮温达到25摄氏度以上就容易生虫,以前每年要投药二三次,虽然药物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但化学药剂毕竟对人体无益。现在控制好了粮温,就等于破坏了害虫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库区新采用了“环流熏蒸”法,将粉状药物通过特殊的送风系统弥漫到仓库的各角落,投药更均匀,效果更好,一年只需投药一次。“经过检测,熏蒸后72小时,药物基本无残留。”

  记者采访中还恰巧遇到南京财经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国峰教授一行。原来,粮库前不久刚花费50多万元购置了两台冷谷机,想请专家看看如何与原有的环流熏蒸系统兼容。

  “我们有句行话,叫‘夏天好过,秋天难熬’。因为秋天粮库的粮温经过一个盛夏的累积,已经比外界还高,粮食更容易发霉发黄,影响口感。这个时候,具有强制冷功能的冷谷机就能派上用场。”张国六告诉记者。

  家庭存粮靠控温,大蒜头能驱虫

  普通家庭储粮有啥好办法吗?赵家福告诉记者,粮食中的害虫主要是玉米象、拟谷盗、麦蛾、粉螨这4种,我们通常在大米里看到的那种黑色小虫就是玉米象,可以把大蒜头埋在米里驱赶它。不要把米拿到太阳下暴晒,很容易影响大米的口感。“夏天温度高,米面容易生虫,最好每次少买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密封后放冰箱保存。”

  另外,淘米时也有小窍门,淘过之后最好能把米浸泡半小时进行“酥米”,这样可以增强大米的粘性,口感更好,而且也可以去除化学残留。(李芳 吕宁)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